投身设计艺术浸淫华洋文化-同安会馆大厦设计人及名誉主席陈树仁
曾到过同安会馆的人,相信会对矗立在繁忙的丝丝街上的11层楼会馆大厦留下印象。那些常往会馆走动的人,是否注意到这栋于1984年竣工的大厦,底层电梯等候处有一柱梁? 这柱梁其实述说着会馆的建筑历史。 同安会馆大厦的前身,是一栋三层楼建筑,于1931年购得,当时的楼面面积只到目前电梯等候处。及后以当时的孙炳炎主席为首的会馆领导人,买下会馆毗邻的咖啡店,会馆大厦楼面得以进一步扩充,也就是包括了目前的会馆办事处、会议室和会客厅的面积。而电梯等候处的柱梁,就是替增加的楼面加固而建的。 而负责同安会馆大厦建筑设计的,正是目前的产业股股长陈树仁。树仁的父亲陈大江是会馆大厦赞助人之一。当时从英国修毕建筑设计、学成归国的树仁,负起了会馆大厦的绘测设计。 树仁说,扩建会馆,经费吃紧是最大挑战。由于兴建大厦的500万元,是大家募捐而来的,一分一毫都得省着用。另一个让树仁搅尽脑汁的地方,是如何将会馆原址和咖啡店楼面妥善衔接起来,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电梯等待处,楼梯和厕所等共用设施的部分。而礼堂采取两层楼高设计,就是要带出堂皇壮观的气派。 树仁一向予人温文尔雅的印象。学贯中西的他,和会馆财政张子杰有着类似的学习背景,两人都是华中校友,都曾负笈英国。两人也都是在英国期间,认识他们的太太。不同的是,树仁的太太原籍澳洲,是个洋人,两人于1968年在英国结婚,这在当时保守的社会算是十分罕见。 不过,这段跨种族、跨文化、跨地域的姻缘,却历久弥新,令人羡慕。2006年,国家博物馆为夫妻情坚的两人摄制了七分钟的短片*,于摄影展廊播放,让人们了解本地华人早期生活的面貌。 如今进入半退休状态的树仁,闲时喜欢画画、游泳。早期他还亲手为父母亲,用加固水泥制作了半身雕塑。雕塑如今还摆放在树仁家中。孝顺之情不言而喻。 *短片是永久展品的一部分,目前仍在国家博物馆二楼展厅放映。 Mixing design art with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s For people who have visited Tung Ann District Guild, the 11-storey Tung Ann Association Building on the busy Cecil Street may come to mind. The buil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