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3 Result(s)
人物专访

人弃我取 制造商机-第39届副主席张子杰

骑着这款赛车型摩托车的同安会馆财政张子杰,威风凛凛。不过,别让他信心十足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是不会骑摩托车的。     之所以信心满满,因为他是意大利品牌摩托车Ducati的新加坡代理商,对多个款型的赛车型摩托车的性能和部件了如指掌。     子杰和摩托车缘分很深。他的父亲是日本铃木Suzuki摩托车的代理商。到了他这一代,除了继续保有铃木摩托车的代理经销权外,他也看准时机,把欧洲品牌Ducati的摩托车揽括旗下。     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日渐崛起,日本制造的摩托车,价廉物美,深得市场青睐,严重打击了欧洲出产的摩托车,欧洲摩托车制造厂或倒闭,或缩小业务,子杰看准欧洲摩托车性能好,而且赛车型摩托车的市场根本还没有打开,便决定放手一博, 争取到有摩托车中的法拉利之称得Ducati赛车型摩托车的代理权。     摩托车向来被视为肉包铁,而危险度更高的赛车型摩托车,骑的又是哪些人呢? 这些价格不菲的赛车型摩托车, 是不是家境富裕的年轻子弟的”玩具”呢? 子杰说,他的顾客以30到40岁的人居多,不少是深谙机械原理的工程师,其中洋人占了一半。 年轻富家子弟倒是不多,因为他们的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危。 而一旦他的现有顾客群年纪变大,如过了40岁以后,往往会改骑适合跑长途的摩托车。     或许你会问,怎么马路上很少看到这类摩托车?的确,这类摩托车本来就属于小众玩意,加上本地道路短,交通灯多,车辆更多,这类摩托车车主,当然不会在这里骑他们的”跑车”,而是到邻近国家奔驰去。      子杰是通过曾是树胶生意伙伴,如今是同安会馆副主席陈木辉的介绍,加入会馆的。 曾负笈英国的子杰, 会加入传统的会馆当理事,跟他在中学接受华文教育不无关系。 我到他家访问时,发现他家的铁栏、吊扇、沙发,甚至是水池旁的石磨, 都是从被征用的老家搬过来的。 其中铁栏还是他父亲亲手设计的, 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子杰对旧物的情感,对传统的呵护。     子杰闲时会打打高尔夫球,品尝葡萄酒,和三几个好友跳国标舞, 问他舞伴是谁,他说当然是太太,否则很危险。平时不苟言笑的子杰, 让人看到他风趣幽默的一面。 Looking for undervalued businesses Riding this Ducati sports bike, the Treasurer of Tung Ann District Guild Mr Teo Choo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二 好好先生 树立好典范-第39届会务咨询王金榜先生

现年已过七旬的本会馆会务咨询王金榜先生,出生于中国厦门,自30年代随父移民至新加坡。在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当时大约十岁的他曾当过报童,也帮过父亲当过小贩,后经营五金和造船设备及零件等行业。     社区服务方面,金榜乡贤非常积极参与社群团体之活动。1953年他加入了圣约翰救伤队,参与勿洛的一个乡村区的水灾和河水山的大火灾的救灾工作,并获得新加坡首任总统尤索夫颁发的长期服务奖章。他也曾担任过爱同校友会会长及星洲鉴泉太极健身社副社长。     万事以和为贵,“无论乡亲或朋友都应该和睦共处、互相关怀、共同合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这就是他的待人处事之道及口头禅。只要有空,他总是乐意参与会馆的活动或小组讨论。     历年来,同安会馆办得比较成功的活动当属颁发勤学奖励金了,同安子弟们获益匪浅,尤其是助学金部分,确实帮助了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因此他非常赞同会馆尽量多颁发助学金,也多举办些文娱活动、讲座等,以吸引更多乡亲子女,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参与。     这就是我们同安会馆的“好好先生”王金榜副主席,祝愿乡贤一家幸福安康! A jolly good man-an exemplary Mr. WangBorned in Xiamen, China, Mr Wang Chin Pang, the 78 year-old Vice President of Tung Ann District Guild moved to Singapore with his dad in the 1930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10 year-old Mr Wang …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一 同安父子兵—第39届主席林树南与副主席林建和

会馆的一个目标是弘扬传统,而传统要获得传承,就必须靠超过一代人。同安会馆就有超过一对父子兵为会馆献力。在第一期的人物专访中,我们要介绍的是主席林树南和副主席林建和父子俩。      80岁的林树南和50余岁的林建和,对许多会员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林树南在1991年当选会馆理事。先后出任财政、副总务、副主席,并在2005年出任主席至今。林建和则是在1997年,成为会馆副青年、副总务、总务、副主席。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人在2000年与会馆审计师共磋商,为会馆向税务局讨回106万元的税款。两人为会馆尽力,在生意上也携手合作。他们在牛车水一带开设薄记事务所。对数字和帐目计算特别敏锐,也难怪成功为会馆追讨回一笔款项。     林树南坦言,自己学历不高,但却累积了一定的社团经验,愿意运用这些经验,搞好社团工作,并和后辈分享。儿子林建和则了解到,自己话不多,是默默耕耘型,心细如丝的他,和理事们的互动,往往是先了解对方,以朋友的基础出发,再同对方合作,合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为会馆服务这些年,林树南认为,最顾虑是怕乡亲们质疑身负主席、总务重任的父子兵,对会馆会有负面之影响吗?而他最大的挑战莫过于集合不同背景和目标的人, 让大家一起为会馆出力。其实,别说集合众人不易,就算是亲如父子,一起工作也常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林建和坦承,“担心为了会馆,搞到父子关系闹僵。”     无论如何,血浓于水,父子俩心知肚明,无论工作有多艰辛,维系他们的是一个共同信念,就是在任期间,确保会务蒸蒸日上,为会员谋取更多福利。 -林丽平撰于2014年3月 Like Father Like SonThe Guild is launching a new series known as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We have the head start by introducing the President and Honorary Secretary of Tung Ann District Guild. Not to mention that th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