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林俊融要追随祖父的足迹

林俊融(左一)今年在会馆的新春团拜活动中,与青年股其他团员一起搞节目。      文:余经仁   对于28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年龄,尤其是经商者,大部分估计都是置其他事于不管,专心力拼自己的事业,也就是不会太愿意去参加其他社会组织。   我会馆副康乐股长林俊融没有例外,不过,在忙于事业之际,他却多了一颗关怀之心和一分热情,愿意为乡亲服务。   四年前加入理事会,俊融从青年股干事开始,希望可以为会馆贡献一分力量。   他说:“幼年时候,我就随阿公到会馆参加各项活动,耳闻目染,我对会馆是再熟识不过了。”   俊融的阿公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我们会馆的主席林树南。林主席自1991年起,就投入会馆服务,至今已24年。   “阿公半辈子为会馆服务,我也希望追随他的步伐。”俊融在受访时,道出了他加入会馆的原因。   他表示:“会馆人才济济,当中不乏有成功的商人,有机会与他们交流接触,对我们这些准备在商场发展的晚辈来说,无疑是好处多多,可以向他们学习,而最终是让我们受益。”   他举例说,他就曾与副主席张子杰有过一席谈,结果从中了解,商界是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   “这一番话,我就铭记在心,往后,我肯定会在这方面加倍努力,建立更广泛的人脉。”   谈及在会馆领导康乐股,他坦言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这些年轻会员,都忙于职场或自己的事业,而在籍的学生,则又苦于应付学业,难以抽空,所以,要大家一起来活动,确实不简单。   还好,在另一位理事陈汉栋(副产业股长)的协助与推动下,青年股开始活跃起来。过去的新春团拜、中秋与勤学奖颁发活动,都是由青年股主动参与,负责策划节目,而且取得不俗的成绩。   过去一年,青年股也成功主办烧烤会、羽球赛,集体到圣淘沙的环球影城游玩,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更好的联系与默契。接下,青年股会更积极参加宗乡总会的运动会。他相信假以时日,青年股会更加活跃,成为会馆的重要支柱,最终也培养出接班人。   他因此呼吁同安的年青乡亲踊跃加入青年股,一起来推动会馆的会务,改变一般人对会馆的错误印象,也就是会馆是老年人才来活动的场所。   他说:“会馆每年愿意拨出一定数额的预算,作为青年股的活动基金,所以,在财务上绝对没有问题,只怕你不来参与而已。”   另一方面,随着俊融加入会馆理事会,林家共有三代人一起为会馆服务,俊融的大伯父建和在会馆也服务多年,目前是担任副主席。林家三代人——父子伯侄祖孙热心献身精神,在会馆已传为佳话。   (稿于2015年6月初) 林俊融(中)与乡亲们相聚,希望从中学习更多人生经验,左起是会馆理事戴文雪、文教股长余经仁、老会员戴清铁和总务沈武平。(林丽平摄)

人物专访

陈汉栋为寻根加入会馆

文:余经仁   像大部分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一样,陈汉栋对家乡事是一无所知。   “这确是无奈的事,”44岁的汉栋在接受《同安网站》的访问时感叹地说:“阿公辞世时,家父才13岁,他对家乡一知半解,到我这个第三代人,就更不用说了。还好,阿公的墓碑刻有同安的原籍,这让我知道我的根在同安。”   但是,只知道自己是同安人,对寻根意识强烈的汉栋并不满足,好一阵子,他一直努力在寻找各种途径,希望能够多接近家乡、认识家乡。   2009年那一年,汉栋偶然发现,同安会馆正筹备庆祝80周年会庆,这让他欣喜若狂,原来本地还有这么一个乡亲组织,于是,他马上单枪匹马,上门会馆报名加入成为会员,同时自我请缨上阵,要求参与会庆的筹备工作。   会馆一向是求才若渴,这回眼看有人愿意献身服务,真是求之不得,马上欣然接受。晚宴当晚,会馆还分配他负责接待的任务,让他有机会结识更多国内外的乡亲。   就这样,汉栋加入了会馆,会馆从此也增添了一个生力军,因为他当年年方39岁。  加入会馆后,在上一届的选举时,汉栋受邀加入理事会,并受委为交际股干事,到目前这一届,他则获选为副产业股长。   在会馆服务,让汉栋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不时接待从家乡到访的来宾,也让他接近家乡,了解家乡的动向。   去年10月,汉栋随会馆组织的参访团回乡,更是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终于有机会踏上家乡的土地,投入家乡的怀抱,能够亲睹阿公出生的家园,让他兴奋不已,至今难忘。          会馆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加入会馆这些年来,汉栋感觉,会馆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他认为,会馆如果多搞些活动,那肯定会使它更添生气,最终也能够吸引更多乡亲加入会馆。  汉栋的这个想法,是累积自己的经验所得。原来。过去十多年,他就活跃于社区组织,他是芽笼士乃区公民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友诺士弯居民委员会主席。在居委里,他力推各种活动,当中的一项“慢步走”,近来每每吸引多达200人参与,是居民参与率最高的一个社区。   “慢步走”是带领区内的乐龄人士,每月一次,走访一个公园,然后到附近市场购物餐饮,它既鼓励老年人运动活跃、加强居民的凝聚力,也有机会通过出访,认识其他的选区社区。   也因为经常办活动,汉栋的这个居委,从之前的16名理事增加到53人,是全国最多理事的居委之一。   所以,在过去的两年,当汉栋发现会馆的青年团偏于沉静时,他立即主动挑起重任,协助推动,目的就是希望把它搞热起来。   汉栋看准会馆勤学奖得主的一批年轻人最有潜能,他认为,只要加以组织,他们在学习之余,肯定会参与会馆的活动。在他热心号召与推动下,这些年轻人过去一年,果然积极参与了新春团拜、中秋晚会和奖助学金颁发活动的策划工作,而且都把活动办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其他像烧烤会、运动项目等等,也开始呈现了热度。   汉栋透露:“现在,一些年轻人在活动之后会主动提问,那我们几时可以再相聚,可见他们已经心向会馆了!”   汉栋因此希望把“慢步走”也带进会馆,让同人会员一起活跃起来,至于年轻人,他盼望落实同安方面一再邀请的夏令营计划,让年轻人有机会回乡,多接触乡人,也实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古迹与建设发展。   汉栋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电脑工程系,目前在一家电脑公司当高级客户经理。   (稿于2015年6月) 图说:1:陈汉栋(右一)在今年的新春团拜晚会上,粉墨登场,担任节目主持。2:陈汉栋(右)去年12月在我会馆主办的世联会扩大会议,于下榻的酒店迎接与会乡亲——澳大利亚闽南会馆会长洪绍平。3:陈汉栋(左四)回乡,在陈嘉庚纪念馆全神聆听导览员讲解先贤陈嘉庚的生平事迹。4:参观陈嘉庚纪念馆时,陈汉栋不禁要模仿馆中的蜡像,举拳威武一下。5:友诺士弯居民委員会2014年庆中秋,陈汉栋(左一)与国会议员花蒂玛副教授(左二)及居民同庆。6:陈汉栋(前排右一)带领友诺士弯居民参加慢步走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友诺士弯居委所主办,汉栋是居委主席。

与外宾交流

圣尼格拉小学访问我会馆

圣尼格拉小学的40名学生,5月26日组团到我会馆,展开一趟寻根问祖的学习之旅。  圣小是配合教育部举办的母语双周而举行这项校外活动,这是我会馆第五次接待学校团体来访。这些学子尝试通过会馆组织,了解祖辈漂洋过海的事迹,这也是会馆第一次迎来小学部的学生。  圣小是我国特选小学之一,特小的学生是以第一语文水平修读母语与英文;小学生现在就参与寻根之行,显示本地学府越来越重视祖籍根源的课题。  不过,接待小学生来访,对会馆来说是一大挑战,这是因为考虑到课题可能过于深奥严肃,以致学生难以吸收。为此,负责的理事会同人——文教股干事叶鹏飞与产业股副股长陈汉栋,之前还预先与圣小的两位华文老师陈慧敏和黄碧凤会面,研究怎样在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参访,并且做到讲解深入浅出,以确保学生能有所获,不虚此行。  5月26日下午,圣小的学生在陈慧敏和黄碧凤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准时到达我会馆,会馆第一次迎来这么大批小朋友,让会所充满生气。  这40名学生,来自三到六年班级,他们都是班上的华文科代表。  文教股干事叶鹏飞负责这次的讲解会,他在主讲时,从清朝末年朝廷腐败讲起,当时,由于人们生活困苦,迫使先辈不惜冒险,离乡背井到南洋谋生,最终为了互相照顾,形成了会馆这样的组织。他同时讲解会馆现在的新任务,也就是如何协助新移民融入,另外,也介绍同安的古今名人。  讲解结束后,学生分成八组,以配对选择题的方式,回答讲述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以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结果各组学生都兴致勃勃,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答,一时气氛热烈。现场的情况显示,各组学生大部分都能正确回答试题,显示她们都认真听讲。  除了讲解外,我会馆还准备了各式同安的小点让同学品尝,希望通过饮食文化,加深学生对同安的了解,这些小点包括了炸枣、豆沙饼和马蹄酥。  对于这次的参访,黄老师表示学生受益很多,她说,学生是在轻松的情况下学习,而游戏又活泼有趣,是难得的一次校外学习活动。  陈老师则透露,学生回校后,将会展示所见所闻,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华文科的代表会带头展开调查,助更多同学寻根,了解自己的祖籍。  参访结束前,我会馆赠出一套手工艺品给予圣小留作纪念,赠礼仪式由林树南主席亲自主持,而学生则当场制作一张感谢卡,谢谢会馆叔叔与阿姨们热心协助学生寻根。  我会馆其他理事同人,当天也到会馆来迎接学生来访,他们包括副主席林建和、总务沈武平、文教股长余经仁和产业副股长陈汉栋等等。    (余经仁稿于2015年5月底) 图说:1:圣小学生坐满会馆礼堂,聆听叔叔讲解祖辈过番的经过。2:叶鹏飞讲解祖辈怎样冒险乘坐帆船,南来南洋寻找出路。3:看学生多认真回答试题。4:完成试题,学生争着举手要求批审。5:答对试题,学生获奖小礼品以资鼓励。6:叶鹏飞介绍咱们同安的小点美食——炸枣。7:学生兴致勃勃品尝同安的美食。8: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左二)赠出手工艺品给圣小留念,两位老师黄碧凤(左一)和陈慧敏(右二)接领,右一是叶鹏飞。9:学生代表王暄雯(左一)与陈纬恬回赠感谢卡给我会馆主席林树南。10:这是学生制作的感谢卡。

会员博客

边缘人生—Life on the verge

作者:林友赏 我出身于一个赤贫的家庭,年幼丧父,童年在一贫如洗中度过;长大之后,干的尽是不三不四的工作,笨到从来不敢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会出人头地。身为轻量级的人 物,我这一生看尽了人间无数的白眼和冷漠。有一回,我有事请教一名中学同学,他嘲笑我不学无术,认定与我交往是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有一回,我被调去某部门“办公”,要桌子没有桌子,要椅子没有椅子。又有一回,我向我的经理提出了个人的一点看法,他非常不耐烦,没听几句,抛下一句“You talk rubbish”掉头而去。。我在55岁时便退休,其中的一个原因,说得好听一点,自负一点,就是在舍得、放下的傻劲心态驱使下,不愿再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一度还以为自己有很多朋友,后来审时度势,才知道其中绝大部分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自己骗自己吧了。一个没有权势、没有身价、没有学问的人,时不时总会被别人当成是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山芭佬!我早已心知肚明:目中无人的人,多少是有一点臭本钱的!     当然,话说回来:人世间多少鸟人鸟事,要怪最好还是怪自己不识时务、没有魄力、猫头蛇尾、养死自己!人生何所求?不努力和向错位的方向努力,都是人间随处可见的悲剧!     但又何访再给生命多一个机会:生在当下,活出自己!或许人生,又从今天开始! http://www.sgwritings.com/2550林友赏,新加坡出生,本地公民,年近六十。祖母、父亲和姑母约在八十年前由中国福建同安(今翔安)马巷琼头南来。父亲已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毕业于立化中学,后考取企业管理文凭。曾在银行业底层工作了三十余年。

会员博客

选择—The Choice

作者:林友赏 一日偶尔看了一篇英文短文:Entrepreneur or Fisherman? — Absolutely your choice!顾名思义,作者要表达的大意是一个人是想当一名成功富裕、日理万机的企业家,还是一个乐天知命、随意而安的穷渔夫,全看他个人的选择!他绝 对有选择的自由!以下是我个人当时的一点读后感:如果脚不着地,空谈理论,不从实际出发,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多少人的理想只能沦为空想、梦想罢了!而一 个人如果身价非凡、赫赫有名,若想早日“金盆洗手”、主动功成身退,虽然条件丰裕,看似等闲事,却总是欲罢不能,而不是简单、轻松、想做就可以马上做到的 事!     有道是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万万不能!     穷开心,可不是什么absolutely your choice!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人人都可以当一名知足常乐、悠哉闲哉的穷fisherman,有许多人连三餐都没着落:多少人沦落风尘、打家劫舍、冒死偷渡……还不都是为了money?我若不是因为生活简单,有一笔公积金可以依靠,又岂敢不知死,就冒冒然炒自己的鱿鱼, “早早”就退休了?     我不久前上银行,想利用自动提款机缴清十多块钱的信用卡欠款,不想机器出了状况。刚好有一名曾和我同事多年的职员走来 , 我连忙向她说明事故。她转身向保安人员说:“Machine怎么会坏?他没有钱还,却说什么machine坏!”所以说想穷开心,可不是什么choice!     一日,一名拥有硕士学位的经理,召集了几名老职员训话:“每一个人都有选择权!我一毕业就选择要当经理!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就能当经理,你们一个个都七老八老了,还在当小职员! Tell me WHY?"。令人诧异的是他为什么不选择当总理!?     某人说有朝一日给他中了一百万元的横财,他肯定马上退休享乐去了。奇怪的是后来他早已家财万贯,仍起早摸黑,苦干不已。(据说他一个人要“养活”几百个人!) 当然要当一名entrepreneur,更不是一般市井小民的choice。无业草民的我,唉,来生再说吧!

会员博客

吃斋—Vegetarian food

作者:林友赏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神州大地,参观了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灵隐寺。地陪重点介绍了在那里出家修行的济公和尚。他以“酒肉肠中过,佛祖心中留”这句名言,闻名于世!     众所皆知,泰国是一个佛教王国,但国内肉食餐饮业欣欣向荣,在菜市场里鱼肉供应齐全。     佛教主张不杀生,因此劝导信徒吃斋。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对一些人而言,执着吃斋等同虔诚笃信,非严格厉行不可!但也有人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无需执着非吃长斋不可!诸如可吃肉边菜,或只限初一、十五才奉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善良的心!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吃长斋多年,过去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时常一起吃饭,但因为他是一名武装保安人员,不能随意到处吃午餐,可用餐的地点没几个。他总是宁可饿肚子,无斋不吃。后来与他失散多年。一日,又与他重逢,又一起吃饭。我竟惊见他大鱼大肉往嘴里送!我惊讶的问他: “你不是佛教徒了吗?” “谁说的?” “你不再吃斋了吗?” “我看破红尘了!”

会员博客

教授诞生记—When a professor is born

作者:林友赏     一日,某会馆主办了一个讲座。讲题是“我的创 业历程”。主讲者杜先生当年是一名街边小贩,如今是一名成功的食品批发商。     杜先生讲完之后,还有一段自由提问时间,来宾之中,有几名青年才俊不约而同竞相发问。     第一个战战兢兢的问道:“请问我可以称您杜老师吗?”       “杜老师,请问……?”第二个不等‘老师’回答,就干脆利落地抢问了几个问题。       ‘杜老师’还在斟酌如何回答,“您以前怎么可能是一名小贩?”第三个口齿伶俐,紧跟着说:“您根本就是一名大学教授嘛!”       “杜教授,您好!今天很高兴能认识您!能认识大哥更是小弟一生最大的荣幸!”第四个不甘寂寞,信口开河,赶紧与‘杜教授’称兄道弟。       “不好意思,我忘了告诉大家,” 终于轮到‘杜教授’有机会开口了,他尴尬地说:“我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呢!”

人物专访

如何辨别好咖啡?-第39届青年股长陈骏名

怎样才算是一杯好咖啡?问同安会馆青年股长陈骏名,你将得到详细的答案,甚至可以写成博士论文。     骏名的父亲陈长贺亦是会馆互助部主任,是咖啡业的前辈。由于母亲是挑选咖啡豆的工头,小时的陈长贺耳濡目染,认识不少和咖啡有关的事物。十多岁时,他为一家颇出名的咖啡商打工,做的是烤咖啡豆的工作,累积了一些年的经验后,加上勤奋好学,二十多岁时,他决定自立门户,并且得到老板的支持。     今天,陈长贺不只拥有自己的工厂,售卖咖啡豆和咖啡粉,也代理欧洲名牌咖啡冲泡机。骏名是他最小的儿子,不但对咖啡情有独钟,也愿意继承衣钵。谈起 咖啡,骏名眉飞色舞。虽然懂得不少和咖啡有关的知识,不过,他对咖啡的热爱,特别是鉴赏好咖啡,却是在2005年,他到澳洲上了咖啡师傅的课程后才开始 的。     骏名也是同安会馆青年股长。成为会馆理事后,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会馆,他希望采取积极态度,招揽年轻会员成为理事。他深信,这个过程,不应该为理事会现有的结构所牵绊。 2007年对骏名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十月五日,他小登科了。在此又一次祝愿他婚姻生活美满。在他享受新婚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他完成学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梦想。 -林丽平撰  What makes a cup of good coffee – Q&A with Jun Ming What makes a cup of good coffee? What makes a cup of good coffee? Pose this question to TADG’s Vice Honorary Secretary Mr Tan Tiong Hoo and expect to get answers so detailed you can …

会员博客

人间事—World’s affair

作者:林友赏     当年,新加坡独立了,新加坡人当家作主,‘超级洋人’纷纷离去。曾几何时,他们又回来了……。 本地人才纷纷靠边站。     某公司生产‘香脆土豆’,在产品的包装上清楚标明:       ‘保证采用100 巴仙进口原料!’。 果真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有道是‘同人不同命’。这些年来,本地吹起狂招外国人才的热潮。     于是有中国高科技职员来狮城担任售货员、有菲律宾大学讲师充当家庭‘助理’、有印度会计师出任保安人员……。     千里而来,大才小用,不少还被看成与本地人抢饭碗!     某外国专业人士公开非议他的本地雇主,每月花费两千元特地从老远请他来这里兼任搬运工人。     真是的!肯出这个价钱,哪怕在本地请不到工人?     一日,坐上某外来司机驾驶的公家车。他一路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本地的交通系统赞不停口,至到他认识了汽车COE 的厉害!     他在本地苦干了一整年,不吃不喝,竟然还买不起那张纸。     某人在家乡靠养猪为生,南来本地当‘司机’为活。     一日,他回乡探亲,乡人对他刮目相看。     “我在新加坡当‘机师’”,他说。 林友赏,新加坡出生,本地公民,年近六十。祖母、父亲和姑母约在八十年前由中国福建同安(今翔安)马巷琼头南来。父亲已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毕业于立化中学,后考取企业管理文凭。曾在银行业底层工作了三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