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博客

寻根—Root Searching

蒋黎金 图片说明 : 蒋氏家庙 Caption :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iang’s Family. 翔安有两个乡村的居民都姓蒋, 一个是曾林, 另一个是澳头. 我这次回曾林, 曾到祖廟去寻找记录以了解村里的历史. 但是却徒劳无功, 因为大部分的有关文物古迹在文革时已被毁灭掉. 目前所保存的记录乃抄录自海澄, 非常的简略. 记录说始祖乃蒋姓兄弟俩在明朝崇禎年间(1628-1644)从安徽移来福建, 落户曾林. 二房人丁兴旺, 长房人丁单薄. 他们留下以下的族谱给子孙后代沿用: 觀 均 文 景 倉 陽 昆 巨 以 堯 穆 明 昭 尊 维 德 興 章 龄 廷 篤 筆 照 茂 隆 光 正 允 …

会馆活动

会馆斗歌献艺庆新春

同安会馆的同人、乡亲与朋友,3月1日(初十一)夜晚以斗歌献艺的形式,热烈欢庆今年新春。  新春团拜是我会馆常年主办的重头节目,也是最受乡亲会员欢迎的活动之一,每一年都是座无虚席,迟到报名者往往一票难求。今年的新春团拜也不例外,消息发布后,席位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  当晚的余兴节目,一样有舞狮、跳加官表演、有奖问答游戏,但主要是集中在歌唱。结果,乡亲们不论中青老少,都争取上台举麦高歌,大展歌喉,大显才华,给节目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场面热烈。    当晚节目一开始,先由正副康乐股长蔡鸿达与林俊融两人,带领青年团的十名团员献唱新春组曲,尽管他们排练不多,但都唱得有板有眼,让台下的乡亲们,感染到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十名年轻人是江倩瑜、王超超、陈威扬、陈威龙、蒋晓虹、林嘉敏、林嘉映、周子钦、叶瞳和陈珮璇。  举凡唱歌的场合,绝对少不了副主席汪家裕,当晚他“声”先士卒,登台演唱,只见他从台上唱到台下,又歌又舞,一下子把气氛给炒热了。  而全场最引人注目的,肯定是会员江彩燕一家的演出了。  江彩燕是老乡亲江天赞的女儿,她带领三个小千金贝欣思、信贤与宇晴,一起上台呈献新年歌曲。别看她们年纪小(年龄分别是七岁、五岁和21个月),在台上却全不怯场,声艺不凡,结果获得全场热烈掌声。看到咱们同安子弟这般才华横溢,主席林树南“心花怒放”,当场包出红包,赠予她们嘉奖与鼓励。  新春团拜的表演常客陈安全,在台上又唱又跳,充满活力。陈安全当晚一身黑装打扮,头发束着一把马尾辫,加上一副墨镜,让人疑为是谢贤受邀来新表演。同人陈皆成(我会馆财政)后来证实,他家中的这个小弟,外人称他为“四哥”,“四哥”就是谢贤。   全场特别要介绍的,是“本土之声”(VOCO Singapore,Voices of Country Origin之简称)合唱团的友情演出了,它是本地唯一的女声合唱团,全团35人,来了25人演出。当晚她们一身红色T恤,和音唱出多首春之曲,让台下观众听出耳油来。  “本土之声”成立于去年9月,之后,曾经三次公开演出,深获好评。合唱团基本上是由一群英文教育者组成,唱出的歌曲也以英语为主。这次为了到会馆友情演出,特别练就了多首华语歌曲,这是她们第一次在华社的场合里表演。  团中负责通译的李嘉璐说:“为了要用华语作介绍,我还苦练了好一阵子,这次的演出是一次极大的努力,成功后也享受到高度的成就感!”  宣传潘瑞贤也透露,在合唱团团员中,六人是非华族,要用华语演唱,是一大挑战,结果大家都帮她们以汉语拼音注音。因为这样的合作关系,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加强了团员之间的凝聚力。    “本土之声”合唱团与会馆“非亲非故”,又怎么会前来助阵,友情参与会馆的演出呢?  这说来还有一段古。  原来,合唱团的指挥林健雄,是我会馆副主席张子杰夫人的干儿子。合唱团当初成立时,苦于没有练习的场地,于是通过干爹干妈,希望可以借用我会馆礼堂,解决场地问题。  我会馆基于传播文化事业,有一定的意义,同意免费借出礼堂供她们排练,就这样,每个周末,这些姑娘们都会拥到我会馆来,努力练歌,会馆礼堂不时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让人感觉活力四射,“本土之声”合唱团因此与我会馆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为了感激会馆的支持,这回,她们决定前来客串演出,加强友好关系。    其他上台献唱的,还包括印尼同安互助基金会总会长魏耀坤、副主席林建和、总务沈武平、副文教股长蒋黎金,当中魏乡贤显然是全场年纪最长的表演者,但是唱歌起来,中气十足,一点也没有老态。  当晚的节目是由副产业股长陈汉栋率领青年团团员一起策划,他也偕同蔡鸿达一起主持节目,另有会馆秘书许红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鸿达这次是“临危受命”,接替同人产业股干事洪健凯缺席的节目主持职务;健凯是执业律师,他临时被公司派往伦敦,处理一起法庭审讯,无法参加新春团拜。尽管如此,鸿达表现得中规中矩,假以时日,必能有一番作为。  会馆新春团拜宴开20席,乡亲们当晚在礼堂尝佳肴喝美酒,闲话家常,乡音处处,大家乐也融融,直到近晚上11时这才尽欢而散。众乡亲在道别时,正如会员江丕显所说,大家都期待在下一次的中秋常年活动再聚首。 另一方面,会馆副主席汪家裕在致词时也宣布,会馆今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回乡参加世界同安联谊大会。  世联会已定今年12月2日一连三天在同安举行,由于这是回返家乡开会,意义特大,他促请会员争取机会、踊跃报名参加。  至于回乡详情,乡亲们敬请留意会馆发布消息。   (余经仁稿于2015年3月 ) 1:舞狮团受邀到我会馆表演采青。2:陈汉栋(站立者)在团拜开始前,忙碌与青年团团员讨论部署工作。3:台上精彩演出,吸引台下乡亲们纷纷举机拍照,要把场面留为永恒。4:新春团拜,场面热烈。5:新加坡平社社员应邀表演跳加官。6:“本土之声”合唱团团员,台上台下和音演出,让人耳目一新。7:年轻团员举杯喊"饮胜",乐在其中。8:青年团团员表演歌唱,陈汉栋(右一)与蔡鸿达(左一)同人则当司仪。9:印度尼西亚同安互助基金会总会长魏耀坤是全场年纪最长的表演者,但中气十足,不输年轻人。10:江彩燕带领三个小千金贝欣思、信贤与宇晴呈献新年歌曲,最受注目。看她们的表演吸引这么多乡亲围拢拍照,就知道精彩程度。11:陈汉栋(右一)带领全体理事同人,在台上向乡亲朋友敬酒。12:会馆青年团团员再次努力,参与新春团拜的策划与表演,值得表扬。 13:谢贤来新演出?非也,这是陈安全乡亲的表演。 14:林树南主席(左)与魏耀坤乡贤齐捞鱼生,希望会馆会务蒸蒸日上,也希望新印乡会关系更加牢固。

会员博客

肠仔头 肠仔尾

作者: 蒋黎金 by Mr Chiang Lay Kim     几年前,’同讯’刊载了一篇赞扬已故李金泉先生的颂文.文里提到一段李先生访问马巷镇时的趣闻. 当李先生听到马巷附近有一个’肠仔头’村时, 他开玩笑的说既然有’肠仔头’, 那么一定也有’肠仔尾’. 果然如他所说, 在马巷附近的同美村就叫做’肠仔尾’. 这是最近我回翔安时所探听到的. 但其实是’塘’而不是’肠’. 闽南语’塘’和’肠’同音, 这真是个笑话.     塘仔头原名叫桐梓村, 但是当地人的土语都叫它做塘仔头. 相传古时候村里有个大水塘,村子就建于水塘进水口处,因而取名塘仔头. 其实, 塘仔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童子头’. 这是我小时候一位解放军军官告诉我的, 由于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不知他的所在, 请教了我的祖父, 才知道这位军官要在塘仔头驻军. 在他的邀请下, 我带领了军车,装甲, 坦克和大炮来到塘仔头, 但由于没有地方停放车辆, 他觉得不便在此驻军而把军队驻在曾林村.     我回乡时曾到桐梓村去参观, 主要的目的是去看我在那里读到五年级的萃英小学, 但可惜旧校舍已被拆除而学校已搬到其他的地点去. 新校舍虽然看起来很宏伟, 但对我来说是生疏的而无法唤起我怀旧的情怀.     为了响应政府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呼吁; 曾林, 桐梓和沈井三村已合资在曾林和桐梓的交界处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 以容纳这三个村里的学生. 当新的学校开始运作时, 三个村里现有的学校将被取代. 由于建校的资金大部份由桐梓村捐出, 学校就由桐梓村来命名. 据我所知学校将保留萃英小学这个名字. Head of the …

会员博客

我弟弟名字的由来—How did my brother get his name

作者: 蒋黎金 by Mr Chiang Lay Kim     我弟弟在一九五零年, 既韩战发生的那年出生. 由于我的家乡曾林很靠近国民党政府所 管辖的金门岛, 所以村里时常驻扎着人民解放军. My younger brother was born in 1950, the year that the Korea War broke out. At that time, my village Zenglin was stationed with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most of the times in view of its close proximity to Kinmen  Island, which is …

会员博客

萃英书院—Cui Ying School

作者:林友赏     今日在同安会馆网站拜读了蒋黎金兄的新作“肠仔头 肠仔尾”,内容非常扎实,而且感情真挚。     文中提到他最近回乡时曾到桐梓村去参观, 主要的目的是去看他在那里读到五年级的萃英小学, 但可惜旧校舍已被拆除而学校已搬到其他的地点去. 新校舍虽然看起来很宏伟, 但对他来说是生疏的而无法唤起他怀旧的情怀.     新加坡也曾有一间萃英书院。坐落在本地“义学口”厦门街的萃英书院是由大名鼎鼎的陈金声(号巨川)等本地福建帮领袖,其中有不少是土生华人于1854年间创办的第二间现代化华文学堂。仅比第一间,也是由同一批华人于1849年间在直落亚逸街天福宫旁所开办的崇文阁迟了五年。       萃英书院足足维持了一百年后,在1954年被并入由福建会馆所主办的校群中而停办了。原址目前是远东广场的一间饮食场所。     它的匾额“萃英书院”四个大字几经辗转之后,在不久之前,由本地的热心人士、文物收藏家陈来华先生慷慨捐赠给由我们同安乡贤陈嘉庚老先生创办的中国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馆”。

会员博客

乐龄人士杨宝泉—Mr Yeo Poh Chuan—A Happy Elderly

作者:林友赏 我在同安会馆走动多年,认识会馆副文教股长杨宝泉(保全)才是一年前的事,就在去年的会员大会中,他向我走来与我握手,用非常亲切的乡音自我介绍:“我叫杨宝泉。”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当天他还承诺要送一本他的诗集给我。哦!有眼不识泰山:眼前这位仁兄,原来还是诗人!     我对宝泉的认识不深,从他的作品中,才知道他曾是义务华文老师、商人,更是文坛多面手:作诗、填词、散文、小说,乃至翻译马来文作品、撰写商业用文、消闲钓鱼文章等等。     我深切地感受到宝泉是名副其实的乐龄人士!何谓乐龄人士?在本地泛指老年人。但大家都知道在本地有许许多多的老年人其实快乐、快活不起来。宝泉是性情中人,他是坦率的、真诚的,但他不说客套话,和他相处,从他的举止言行中,他告诉你:他是快乐和自豪的乐龄人士,他充分肯定自己的成就,积极面向人生!     在宝泉小的时候,书读得不多,长大后却浏览诗书,他从小贩、排字工人、校对人员干起,后来则是成功的广告商、奎笼经营者、钓鱼活动策划人、牛蛙养殖者、音乐会筹划人……当然更令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是诗人、作家!他早在1964年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哀葡萄牙》,随后还出版了《林玉琴女士纪念集》、《唱不完的歌》VCD、《风雨伴我行——旭阳诗词选集》。不止于此,宝泉正计划出版新专辑,迈向成为一名专业的词曲创作人!     宝泉的笔名是旭阳,你或许有时会有一点惊讶和不习惯他的表达方式,但人如其笔名,对他而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是一名永不言倦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不是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的作家!除了同安会馆之外,他更参与多家社团,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醉心于游山玩水。 总之,一句话:宝泉是名副其实的乐龄人士,历经六十年的风雨和磨练,他有的是成就感和自豪感!

会员博客

描写回乡感受的英文诗歌:A trip to Grandpa’s hometown—Ao Tou

这首描写回乡感受的英文诗歌,由本会馆副总务洪旭之女洪晴创作。诗歌最先刊登在海峡时报的小红点刊物上(2007年2月6日)。我们鼓励更多会员子女踊跃投稿。 This poem, by Mr Ang Shiuh’s daughter Ang Qing,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Straits Times Little Red Dot on 6 Feburary 2007. We encourage more such contributions from our members’ children.

Uncategorized

会馆赴柔贺名誉主席公司周年庆

应我会馆名誉主席拿督陈成龙的邀请,会馆1月25日组团北上柔佛,参加其公司——龙城集团(BCB)成立25周年的庆祝宴会,加强乡谊。   59岁的陈成龙,出身清贫,但经历半生刻苦奋斗,最终闯出名堂,成为马国建筑业巨子与成功企业家。他目前也是柔佛金同厦会馆的会务顾问、柔佛中华总商会总会长。他在集团担任董事经理,集团在马国是上市公司。         庆祝宴会是在依士干达经济特区公主港的盛茂饭店(Traders Hotel)举行,在宴会上,集团同时推出在特区开发的一个豪华公寓项目Park Residence @ Medini(美迪尼公园世家),出席者包括新马两地的乡会乡亲、商业伙伴、商家与潜在买家,场面热烈盛大。    公园世家项目首期将兴建三栋分别是38、42和44层楼高的公寓,全部共961个单位,预定在2021年落成,之后,再发展第二期工程。  美迪尼是依士干达经济特区的重镇,而公园世家又是当中最亮眼的项目,它毗邻特区行政中心,前方保留有大片绿地,正前方则是闻名的乐高乐园(Legoland),它也与鹰阁医院(Gleneagles)相邻,邻近还有美迪尼商场和大学城(目前已有八所大学入伙)。往后,新马高铁通车,从这里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高铁站。    对于马国这位乡亲拥有这般巨大的成就,我会馆同人都深感荣幸与骄傲,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  除了个人事业攀上高峰,陈成龙也成功栽培子女成才。  在当天的宴会上,他的掌上明珠伶俐就负责主持一个关于投资良机的讲座,但见她在台上,引经据典,分析当前形势,滔滔不绝,最后断定投资良机,表现得十分突出,绝对是大将之才。  尤有进者,伶俐在讲座上,以流畅的华英语讲解,遣词用字典雅精准,是难得的双语人才。  陈伶俐年方31岁,中小学在马国就读,之后负笈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主修经济。目前,她在集团里担任执行董事,协助父亲打理事业。    这次赴马的代表团,照旧由主席林树南亲自率领,其他团员还有副主席林建和与汪家裕、正副总务沈武平与林成基、文教股长余经仁、正副交际股长曾英庭与林平仲和查账戴文雪。  对于这次出行,林树南主席说:“访问肯定又深一层促进了两地乡会的友好关系,加强乡亲间的交情,收获丰富。” (余经仁稿于2015年1月底) 左图说明:我会馆名誉主席拿督陈成龙在依士干达经济特区发展的豪华公寓项目Park Residence @ Medini,在新马两地都引人注目。这是发展商龙城集团提供的构想图。 右图说明: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副主席汪家裕(左二、左一)在茶会上与陈成龙父女亲切交流。

会员博客

教育学者魏维贤(1929-2013)

教育学者魏维贤(1929-2013)  蒋黎金  魏维贤先生1929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同安(今翔安炉前)。1950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今国立新加坡大学)教育系。毕业后任教于新加坡华侨中学,后来到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除了英文,他也精通中文。  1955年他出任马来亚联合邦视学官,1963年到1971年在新加坡大学教育学院任高级讲师,后来被任为该院院长。1982年他当选为南洋学会会长。曾任《南洋学报》、《东南亚教育学报》主编。1983年任新加坡工商银行首席执行董事。1989年起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1969年获得新加坡公共服务奖章,同年还获得台湾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哲士。1987年获日本学术成就奖。与人合著《新加坡与马来亚教育之发展》等书。魏维贤博士于2013年2月10日凌晨时分与世长辞,享年85岁。身后留下妻子、两名儿子和一名女儿。据了解,魏博士去世时还是新加坡儒商学会会长,也担任过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院的客座教授。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魏博士相识,当时我还在环境部工作,魏博士时常带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来新加坡培训,我负责向这些官员们讲解新加坡在公共卫生和小贩管理课题的心得和经验给他们参考。   魏博士在农历正月初一去世,初三火化,初四家人为他举行海葬,把骨灰撒入海里。当时我是从居士林林长李木源先生那里获知魏博士的死讯,李木源先生是魏博士生前的好友,他在居士林功德堂为魏博士设了个灵位,以让人们凭吊這位文化、教育界的学者。 Educator Gwee Yee Hean (1929-2013) Chiang Lay Kim Mr Gwee Yee Hean was born in Singapore in 1929. He is a native Tonganese (now Xiangan Lu Qian). In 1950, he graduated from the then University of Malaya’s (now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he …

会员博客

蒋家兄弟—The Chiang brother

作者:林友赏 (一)     同安会馆理事蒋援朝兄是我初中时的同学,四十多年来不时得到他的照顾。     当年我到绝后岛(今日的圣淘沙)当兵时,还是新兵一名,一时彷徨不知所措,幸好‘他乡遇故人’ —-贵人援朝!不久之后,他便离开部队,到新加坡大学(新大)深造。临别之际,犹不忘吩咐军中同僚好好照顾我,令人感动至今!     这些日子以来,承蒙援朝不嫌弃寒舍简陋,数次光临指教。(不好意思,寒舍不寒,装不起冷气机。)而且不时电邮给我,有‘好料’总不忘与我分享,令人受益匪浅。 (二)     与援朝的二哥黎金兄在会馆认识,才是不久以前的事,但很幸运的却有两次机会与他长谈。     他说他与援朝一同从家乡南来,大哥至今仍留守老家。援朝飞遍各地,黎金却不喜欢旅行,离乡数十年,从不曾回过故乡。他打算不久之后,专程回乡探访亲友。     今日上同安会馆的网站,‘发现’了他的一篇大作《翔安乡里行》,图文并茂,原来他不但回去了,而且回来了。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他在大作中,提到当年的几名老朋友,却对他的大哥和老家只句不提,如果附上一张在老家门前拍摄的全家福,就更加情景交融了。 (三)     蒋家兄弟的特点是都是学有专长,独当一面的大人物,绝非泛泛之辈,但为人却非常谦和、有风度,对待我这种无业小民,从来不摆架子。与他们相处,直觉我们是朋友! 两位何时有空,一起去喝两杯? http://www.sgwritings.com/2550 林友赏,新加坡出生,本地公民,年近六十。祖母、父亲和姑母约在八十年前由中国福建同安(今翔安)马巷琼头南来。父亲已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毕业于立化中学,后考取企业管理文凭。曾在银行业底层工作了三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