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宾交流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来访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为出版孙炳炎先贤传记,12月2日专程到我会馆访问,搜集孙炳炎生前的相关资料。   孙炳炎在1965年至2000年年间曾任我会馆主席,先后长达36年。   世界孙氏宗联会设在厦门市集美区,这里也是孙炳炎的家乡。八十多年前孙炳炎16岁时,身无分文从家乡南来新加坡谋生发展,经历半辈子奋斗,最终成为著名企业家。他在2002年辞世,享年90岁。    孙氏宗联会一行四人,由会长孙吉龙(63岁)亲自带领,工作团队人员还有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桂平博士、集美大学文学院讲师郭倩和宗联会秘书叶薇;孙吉龙也是集美大学校董会董事、厦门市孙炳炎教育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组长。   他们在抵达会馆时,获得林树南主席、林蔼能副主席和文教股长余经仁接待。   孙吉龙表示,宗联会是有感于孙炳炎生前在教育慈善方面,对家乡、社区以至国家都有巨大的贡献,因此决议出书以资纪念。另外,孙炳炎一生苦拼,而在名成业就后,又义无反顾回馈社会,展现的是同安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优良美德传统,值得后人从书中学习模范。    孙炳炎生前除担任我会馆主席,在其他社团如中华游泳会、怡和轩和中华医院同样担任主席职,在福建会馆则任副主席。   孙吉龙透露,根据设想,孙炳炎的传记将有四部,它们分别是《孙炳炎评传》《亲友杂忆:孙炳炎往事》《孙炳炎交往考述》和《孙炳炎图传》,前三部是以文字为主,后者则以图片呈献。   为了广收资料,工作团队上个月曾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巴生和马六甲,寻访当地的宗乡团体和认识孙炳炎的友人面谈;孙炳炎生前业务概括马来西亚,与当地许多商人都互相结识。另外,因为发起世界同安联谊会,他与彼岸的宗乡团体也结缘深深。      在新加坡,工作团队除到访我会馆,也先后前往国家图书馆、怡和轩和中华医院等机构搜集资料。他们也会见了孙炳炎的后人——儿子聚德、女儿惠琼和孙子正毅,了解他们至亲生前的为人性格、生活喜好等等。   在我会馆,工作团队则访问了林主席与秘书简兴强,以探知孙炳炎个人的处事作风,他们两人与孙炳炎过去至少共事超过十年。另外,工作团队也在会馆拍摄外观和内部装设;我会馆位于金融区丝丝街的大楼,是孙炳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倡议重建后新盖成的。  孙炳炎传记估计需资80万人民币(新币约15万元)制作,预定两年后问世。   (余经仁稿于2014年12月) 文中照片解说: 上图:孙炳炎先贤传记工作团队人员与主人交流后合影留念,左起郭倩、余经仁、林蔼能、林树南、孙吉龙、孙桂平博士与叶薇。 中图:林树南主席(左)带领孙吉龙会长参观我会馆的礼堂设施。 下图: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一行到访,获林树南主席(右一)等接待。

与外宾交流

新加坡同安会馆访问团盛赞人文集美发展战略

2014年10月15日 15:1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新加坡同安会馆访问团在陈嘉庚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南洋大学校友陈皆成(右)和戴文雪(左)参观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时合影留念. 林树南主席座谈会上致辞   中国侨网厦门2014年10月15日电(王昌泽)新加坡同安会馆林树南主席率26人日前访问厦门集美区,访问团盛赞人文集美发展战略。   新加坡同安会馆访问团在厦门各区参访,当天上午到集美,一行先后参观了陈嘉庚纪念馆、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和集美新城,并听取了人文集美发展战略的情况介绍。集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启德、区人大副主任陈清苗、副区长蔡冬梅、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陈友谊等陪同参观并召开欢迎座谈会,与访问团成员共叙乡情、增进乡谊。   在参观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时,随团来访的新加坡南洋大学13届校友陈皆成、15届校友戴文雪久久不舍离开。戴文雪先生说,六使校主的音容笑貌深深镌刻在自己脑海中,因为有了南洋大学,自己才得以就读华文大学。今天,看到集美政府出资修缮校主旧居并布展宣扬事迹,感到很欣慰,要发动更多的校友到集美瞻仰缅怀。   座谈会上,林树南主席说到,新加坡同安会馆成立至今已有83年,集美籍侨领陈文确、孙炳炎担任会馆主席累计达54年之久,为会馆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和团队成员参观后有很多感想,不论是嘉庚先生爱国爱乡、毁家办学的高尚品德,还是六使先生创业有成、开办南洋大学的事迹,都充分体现了忠公诚毅、爱拼敢赢的精神,集美区现在提出弘扬嘉庚精神和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学村文化,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很切合集美实际,衷心祝愿集美发展越来越美好!(完)

与外宾交流

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回乡团

我会馆组织的回乡访问团,10月中顺利成行,并且完成预定目标,收获丰富。  这是我会馆整十年来第一次正式组团回乡访问。由于时隔多年,当地官员已经出现大变迁,这促使会馆希望通过交流访问来与家乡加强联系,同时为第十届世界同安联谊会的扩大会议,做好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中国这些年来各地都变化迅速,会馆也要借这个难得机会,了解家乡的发展。  我会馆的代表团是在10月9日出发,一连四天,访问地包括厦门、集美、翔安和同安,所到之处,都获得各区领导,诸如书记、区长或统战部长等官员亲自接待,与代表团举行对话,并且设宴盛情款待。  当中,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还特别会见了代表团的主席团,由党组书记洪成宗主任和黄新英副主任亲自接见。这个办公室9月刚与华侨联谊会合并,我会馆因而成为了它改组后第一个会见的海外宗乡团体。   洪成宗主任在讲话时欢迎代表团到临,并对我会馆过去对厦门与新加坡之间的友好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他也解释了外侨办整合的原因,主要就是要给海外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世联会,他则希望组织者应该考虑改进方法来增强它的生命力,例如每届可以设定不同主题,以创造平台让参与者洽谈生意或探索商机,这样联谊会才会有更大的实效性。   我会馆也是世联会的永久秘书处,每届大会举行前,全球各地同安乡亲组织都需要派代表前来新加坡出席扩大会议,以商讨大会的规模、主题、日期等详情。本届扩大会议已定在今年11月30日召开。   在了解社区发展方面,厦门市外侨办、集美区和翔安区都分头安排一系列的参观节目,它们包括厦门规划发展馆、集美新城、翔安新城(洋塘)、企业总部会馆,让我会馆深入了解当地政府对地区新镇的发展与规划。  当中的集美新城,最让团员留下深刻印象,它是从270平方公里的农地开发而出,仅短短四年时间,就建成行政中心和周围的建设,包括市民广场、图书馆、科技馆、马戏城、剧院、健身馆、钟楼、观光塔与五星级酒店等等。  为确保有最佳的自然生态环境,政府保留了集美湖(面积6.9平方公里),也在周遭建起三公里长的木栈道,让人们可以悠闲散步,浏览附近的湖光山色。因此,未来整个地区,既是人们理想的工作地方,也是宜居的住宅区。  城区的最大特色,是管网(即水电煤气)、商业和地铁交通全部集中走入地下,这样将把人潮从地面引开,避免了地面人车混流的现象。  目前,整个城区已经注入了600亿人民币(新币约120亿元)的开发费,未来可能达到1000亿元。  另外,主人也安排参观陈嘉庚纪念馆与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陈嘉庚先贤是同安集美人,一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与事迹,最让人称道,对中国和新加坡的教育都做出极大贡献,中国政府方面因此特在他的家乡,建立纪念馆加以表扬与纪念。   我会馆在访问陈嘉庚纪念馆时,也特别将四年前为出版《同安会馆80周年纪念特刊》而访问陈嘉庚儿子陈元济的录像带,赠送给纪念馆保存。录像带是我会馆前文教股长林丽平制作、名誉主席陈木辉与前文教股长戴文雪访问,当年已高龄94岁的陈元济,亲口细说了他亡父生前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   我会馆希望这份录像带,可以成为纪念馆另一项珍贵的收藏文物,让参观者对陈先贤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至于陈文确与陈六使先贤,两人是兄弟关系,同样是同安集美人,对新加坡教育一样有巨大贡献。去年,中国也决定将他们的故居修建成陈列馆,让后人参观纪念;陈文确在1946年到1964年间,曾任我会馆主席。  主人也不忘安排偏向轻松的旅游行程,它们包括游览同安的罗汉山(这里满山坡共安置有五百罗汉塑像)、纪念孔子的同安孔庙、隋朝古庙梅山寺、大嶝小镇(购物免税区)、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纪念1958年8月23日厦门与金门炮战的战区,三岛指的是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   当中,大嶝岛也是建造中的新机场所在地,机场现正进行填土,预定2018年起分期投入使用,到时,它将取代目前的厦门高崎机场,而且每年可以接待上7500万人次的搭客。  这一天的行程,也最让团员感到窝心和难忘,原来,在游览大嶝岛用完午餐后,夏日炎炎,人人倦态毕露,主人为此特别安排午休节目,让大家住进大嶝的豪华酒店――金门湾酒店客房两个小时,小睡片刻,恢复精力。  对于这次的参访,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告诉当地官员,在亲睹家乡的迅速发展、一天比一天繁荣进步后,让人感到十分欣慰,而身为海外华人,更是“我们也有荣焉”。  在接受同安网站的访问时,林树南主席则表示,参访基本上达到了原定的目标,既结识了家乡的新一代官员,也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林树南也是这次代表团团长,他今年高龄八十,但仍然不辞劳苦亲自带队,获得团员的称许。  他说:“在访问当中,我们也明了同安对出席扩大会议和主办来届世联会的问题所在,其中节约开销,就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不过,他们一再强调,将会认真办好世联会,不会辜负前人的苦心和乡亲的期许。”  根据章程,第十届的世联会2015年回返家乡举行,到时,将由同安主办这个全球同安人聚集一堂的盛会。世联会是五年两度举行,逢五与零年在家乡举行,其他则轮流在海外举办。  林主席也感激家乡各个单位精心安排行程,使得这次访问内容紧凑充实,不虚此行。   在这方面,我会馆总务沈武平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功不可没。武平乡亲是上世纪80年代来新的新移民,不过,与家乡各方仍保持紧密联系,拥有深广的人脉与人际关系,因此安排起来,如鱼得水。  我会馆此行也深受当地新闻界所重视,厦门的主要报章《鹭风报》与厦门二套电视,都分别前来采访访问林主席与多名团员,以了解会馆对家乡的改变和参观翔安新城与企业总部会馆后的看法。   这次的参访团,除了林主席外,团员还包括了四位副主席张子杰、林建和、林蔼能与汪家裕、正副总务沈武平与洪旭、财政陈皆成、文教正副股长余经仁与蒋黎金、副产业股长陈汉栋、国际关系股长朱长辉与干事陈瑞成、交际正副股长曾英庭与林平仲、副福利股长蒋福励、查账戴文雪与洪忠克以及部分眷属,全团共26人。  访问行程结束后,小部分的团员回国,大部分人续程旅游,游览福建省会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地,当中包括妈祖的诞生地湄洲岛,以熟悉福建各区的生活文化习俗。一些团员则回乡下探亲,与久违了的亲人相见团聚,叙旧一番。 (余经仁稿于2014年10月 林建和摄影)                  官方活动 1: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洪成宗主任(正前方右)会见我会馆代表团的主席团,规格十分隆重。我会馆也是它改组后第一个会见的海外宗乡团体。 2: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左)赠送纪念礼品给洪成宗主任。 3: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设晚宴给代表团洗尘,宴上,我会馆副主席林蔼能(右)与总务沈武平(中)向主人邵育秦副主任敬酒致谢。 4: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右)赠送纪念礼品给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蔡林娜,感谢盛情接待。 5:集美区政府设午宴招待代表团,宴上,区委统战部长范启德(右)赠送纪念礼品给林树南主席。 6:同安区委书记陈琛(讲话者)带领区政府官员与代表团对话。 7:林树南主席(右)赠送纪念礼品给陈琛书记,感谢盛情接待。 8: 翔安区区委副书记何伯星(右一)带领区政府官员与代表团对话。 9:林树南主席(左)赠送纪念礼品予翔安区区长陈飞铭,感谢盛情接待。 参观活动 1:代表团参观厦门规划发展馆,了解了整个厦门市未来的发展规划。 2:代表团参观陈嘉庚纪念馆,团员全神聆听导览员讲解陈嘉庚生前的爱国爱乡事迹。 3:代表团参观陈嘉庚纪念馆后,在纪念馆前合照。 4: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前方,立有两位同安先贤的塑像。 5:代表团参观翔安新镇(洋塘)模型,这个住宅区面积62平方公里,区中设施齐全,建有学校、幼儿园、超市。住宅则分有公众租赁、人才租赁与限制商品房。右三是翔安区区委副书记何伯星。 6:代表团实地参观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它让投资的各家企业在这里集中设立营业总部。 7:林树南主席(左二)与林建和副主席接受厦门电视访谈,左一是总务沈武平。 旅游活动 1:中国希望早日统一台湾,在厦门环岛公路面向台湾金门的地方,立有“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的大标志,代表团在游经那里时,下车拍照留念。 2:罗汉山山主林志良居士(左一)亲自接待代表团游览罗汉山,他过后也将个人的书法,一一赠送给主席团每名成员。 3:代表团游览同安孔庙,这里的孔庙也设有苏颂祠,纪念这位同安的宋朝宰相及科学家。 4:代表团游览大嶝小镇购物免税区后留影。 5:大嶝小镇的大地图显示,大嶝岛与金门只是一衣带水(1.8公里),岛上现在正修建机场,根据规划,往后它将建有大桥衔接金门。 6:代表团游览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聆听导览员讲解1958年大嶝与金门的炮战经过。 7:战地观光园的这个扬声器,声量可以传送到16公里外,这个世界最大喇叭,自然吸引代表团与它一起合照。

会员博客

进军中国市场:我国中小企业面对的和盲点

中国和平、繁荣的崛起,肯定会为亚洲带来庞大的商机。这尤其对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这些通晓中华文化、又和西方经济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华商们来说,如果他们进军中国的条件俱足,那中国市场的开放,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进军中国市场:我国中小企业面对的困境和盲点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大国。随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各地推动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经济的中国结合它源远流长的深邃文化力量,肯定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新变化,新面貌。 于本地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主要关键是:在长期安定、有次序、有规范的环境下成长的新加坡企业家,如何重新去了解中国的商业合作伙伴的思维和做事方法,以及如何(unlearn)掉“新加坡式”的想法与态度,这将是一项严格的挑战。 在这前提下,新加坡的中小企业如果错失这个机会进军中国市场,这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和许多新兴国家一样,中国市场充满赚钱的机会,也充满了让你血本无归的陷阱,因此,我们的商家们必须要有分别这两者的智慧,才能立足于神州。 中小企业的现状 新加坡现有中小企业约12万家。主要分布在:零售、贸易、服务及中小型制造业等领域。虽然其对国家每年经济总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34%,但却雇用了超过51%的全国总劳动力人口。此外,中小企业的数目也占了全国企业的92%。因此,中小企业的存亡兴衰,的确对新加坡的社会和民生有前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加坡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属于家族管理型企业。创业者许多是早年为人打工的公司职员,当他们累积了一定的经济和资金时,便自己出来创业。他们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个人储蓄和家人的协助,因为愿意提供无抵押贷款给刚创业公司的新加坡银行并不多。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本地的中小企业可分为三类: 1、创业者凡事不分大小都要亲力亲为的企业; 2、创业者掌权,但聘请外人担任管理人的企业; 3、第二代继承者管理的企业。 自从电脑问世后,新科技的巨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世界是平的»作者汤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指出的:“……何处可以把工作做得最符合效益又最为有效率,工作就会移往何处。”新加坡的中小企业也同样面对外在国际经商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高度竞争的压力。在国内,他们目前所面对的三大挑战是: 1、业绩日下; 2、债务日增; 3、市场和科技每天都在变化。 因此,生存对他们似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准备去接受因环球化所带来的改变,这当中,走出国外,寻求与开拓海外市场是相当多本地企业的选择。 新加坡政府在几年前立下一个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其目标是要培养一批有高增值、有创新的本地中小企业 。计划中要把年营业量达1千万元 的2000家中小企业的数目增加到6000家。此外,政府也极力鼓励有能力走出国外的中小企业能通过新加坡国际企业局IE Singapore等机构的协助,不断地到国外寻可能发展的商机。在众多海外市场如:中东、印度和中国等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中国市场了。 中小企业面对的困境 新加坡政府虽然多年以来,不留遗力,不断地以积极的手法和政策去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活动和商机,不过,中小企业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结构性困扰和障碍。其中较显著的有三个: 1、学生的房地产投资。在1996年新加坡房产高峰前,房产投资与投机为许多中小企业老板赚了不少钱。但谁也没有料到1997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却在一转眼间卷走了他们累积多年的“地产财富”。形势逆转使许多业主陷入负资产的困境。这时,若把产业脱手卖掉,可能面对破产的厄运,不卖掉又找不到足够的钱来偿还拖欠银行的贷款。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2、本地银行的经营宗旨也是以盈利为主。为了避免银行遭受损失,许多银行往往因为房产价格暴跌时而削减客户的钱款数额。对于利用银行贷款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都喜欢选择透支贷款,因为它是最灵活的,也是银行最喜欢削减的贷款项目。这也是促成目前本地中小企业之间帐款难收的其中的一项原因。 3、环球化也催使商业竞争的白热化。中国、印度及其他东南业国家等地方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不但吸引了不少外资,甚至连本地的一些厂家也纷纷外移。这结那些需要依赖大厂生存的中小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厂家只要有订单来减低公司目前的亏损,他们就去抢来做了。这也埋下了同业恶性竞争的种子。 政府虽然关注本地中小企业眼前所面对的种种困境,但归根究底,中小企业还是需要通过自我提升、自我革新来解决这些由竞争所带来的难题。在这过程中,关键处是管理层首先把自己管理好,然后再支寻求企业的改变。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不应时而变,我们就会像史宾斯约翰森在他的«谁动了我的月月月乳酪»一书中所说的:“如果不改变,我们就会在这世界消失”。 进军中国市场的盲点 新加坡华人企业家到中国去投资、发展时,常出现这样的盲点:我们会华文,也认识中华文化,所以要了解中国人,应该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这个盲点曾令不少到 中国去投资的国人无形中忽略了两国国情不同、政治与历史的差异所带来的障碍和挑战。 此外,另一个盲点是:新加坡人由于过去三十多年来在经济、教育、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不少国人因而过度迷信于新加坡式办事方式的有效性,我们不难听到从新加坡派去中国任职的经理人,经常面对许多管理方面的困难和阻碍的迥异经验。中、新两国在经商、文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显著差异包括: 1、行事、作风方面: 新加坡:保守、守法、有规律; 中国:开放、什么都敢尝试; 启示:新加坡的中小企业如何融入这样的经商环境而又能保持原有的优势? 2、对待合约的观念: 新加坡:非常重视合约里的条文、规范。合约一签,往往照章行事,以法为 依归。在人与情方面的处理,伸缩性不强。 中国:合约是合约。在出现状况时,合约上的条文鲜少用来解决问题,而是 要靠人来解决双方的歧见。此外,在中国签约后,对方要求更改交货 期、更改价钱等等的要求并非不寻常的事。 启示:在中国经商的香港人或台湾人,往往只要中国对方在原则上同意(In-Principal Approval)时,就敢下单了,而并不等到合同签后才行事。他们也很了解中国人在签了合同后,有问题时,才来解决。如,价钱、数额、还款方法……等,都可难会有所变动、更改,但是港台商人对这些问题总是有应付的方法,而不只是埋怨对方的不按牌理出牌。 3、中国人什么都做大。例如:开餐馆都是几万方尺大的店面。新加坡企业在国内已相当保守了,出到国外更是步步为营,万事都希望从小做起。而且,很多本地中小企业到中国去发展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像大企业那样因为策略而前往中国发展。所以他们在财力方面雄厚的并不多。到了中国,又往往被视为外资企业而被中国伙伴视为“财神爷”似的外商。这两者的差异也是造成中新企业合作经营的误区。 启示:独资发展的中小企业或许会出现这现象,但要和中方合作的本地中小企业若能彼此团结,以集体的力量去平衡这个差异,同时不要用太多的新加坡式的管理文化,用入乡随俗的做法,或许能减少这方面问题的压力。 4、学习文化方面的差异:许多鲜少直接接触中国的新加坡商家,他们还把中国视为刚起步的国家。其实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各种学习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的铺天盖地的展开了。来自台湾、香港或本地翻译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VCD等如汗牛充栋。此外,中国人在追求改善、进步方面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有人说:中国人要在10年内把50年的东西做完。 曾在中国经商有26年的本地企业家傅春安先生指出:“在中国投资做生意,要常记住:‘人在中国’这四个字”。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国人在中国经商、管理时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作者:戴文雪先生为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

会员博客

新加坡企业进军中国

“无知”的新加坡人在进军中国市场时,却是非常受中国人欢迎的商业合作伙伴。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在波浪壮阔里潜藏的礁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分享其他新加坡人进军中国的金玉良言,是否会感同身受,还是另有别番滋味在心头?  新加坡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理想模式  戴文雪 面积: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         新加坡—600平方公里 人口:        中国—13亿人                    新加坡—430万人 文化渊源: 中国—5千年                      新加坡—2百年        若从数字上看,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投资经营“大”并不是一个决定胜负的绝对因素。荷兰、瑞士、丹麦都是小国中的科技工业强国。新加坡在进军中国的过程中,若要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掌握好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经商条件,是目前中国所缺乏的呢?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孙子兵法里的名言,其实也是商场中不变的真理。既然了解了自己的极限,那我们应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到中国去创造商机呢?      有位企业家曾戏言说:“早期中国人对新、港、台三地的商人做生意方式的评语是台湾人无耻,香港人无情,新加坡人无知。”然而,新加坡人的无知形象却变成了我们的品牌。      我们的无知,是由于我们的国人在商场上重承诺,重信誉,但有时候却因此造成生意上的损失而“荣”得此“不雅”称号。但若和在做生意以不择手段来战胜对方或获取最大利益的他国商人比较,重视信用的新加坡人还是个理想的合作伙伴。这特别对中国的商家而言,更具有深层的意义。      从实际经商的角度来看,诸多曾在中国市场经商多年的中小企业 业者,都认为我们的中小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是,确实具备有下列的优势:  1、老实的文化      新加坡的中小企业者在过去三十年来在稳定的政府下繁荣成长,因此也培养了他们那种重视法律、系统制度的工作习惯和态度。这对法治还不十分健全的中国企业,这是我们可取的地方。新加坡人的法治的重点是:法、理、情,相对而言,中国却是以人治为主而其重点偏向:情、理、法,这两种制度若能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助,那将是个最理想的发展模型了。  2、通晓英语,并了解国际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和需要      新加坡中小企业业者不少是曾经与本地欧、美、日跨国公司打过多年交道的企业。他们在跨国公司的人脉网络广大。并对这些国家营业者的商业习惯也相当的了解。这些珍贵的国际商业经验,往往能指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品质、设计等的缺陷或不足的地方。  3、拥有新科技方面的知识      一般新加坡的中小企业业者对电脑与新科技工具方面的应用和掌握都有相当水平。这些条件在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国外及和国际伙伴接轨时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的市场,这是一个商机处处,陷井处处的商业竞赛场。很多企业只见到中国产品的市场,却忽略了这也是一个生产、销售、经营竞争十分剧烈的市场。对新加坡的中小企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销售市场,而是一个能够结合我们现有的资源、人才的商业伙伴,以低于国际市场成本的有效运作,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赚取盈利。当然,若他们的产品能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中小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一般上所碰到的难题有: 1、了解国际运作经验的中国人才难找; 2、人事的力量往往大于法治的力量; 3、当地有些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因此请不起人才,此外这些企业的身份也常常不一样; 4、能完美搭配的商业伙伴千金难得;        因此,对那些想要进军中国市场的本地中小企业,做好了解中国市场的功课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在这一方面,参考那些熟悉中国市场的运作和生意文化,生意经验丰富的商人的意见是其中一个良方。下列几点是多位对中国市场有深入了解的企业家们的建议: 1、投资中国最理想是独资。 2、在准备去中国创业时,要聘请深入了解中国的企业顾问。本地中小企业最大弱点是不肯花钱请顾问帮忙。不像许多外国公司,在进军中国前肯花上美金$20-30万聘请顾问来协助策划。如:如何有效建立销售网点、如何把产品打入当地市场、宣传、促销等如何执行等。大多数像这样的顾问在中国都有专业伙伴,这些专人也能协助客户看帐,请人,打人才。 3、寻找第二线的市镇如:成都、重庆等地方来投资。因为这些市镇的领导都会比大城市的领导更积极的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外资。 4、企业开创的第一个,公司的决策人最好能驻扎在中国,并做好所有的计划及建立起公司的系统。这位决策人也要凡事亲历亲为,以便充分了解在中国办事的方式。在中国,常见的地方是:每一省或区都有他们独特的行事方针,你不亲身体验,是不能了解的。 5、中国目前法律还不完善,所以不要完全依赖中国的法律制度去解决问题。要以自己的判断为依归。如:预先估计好对方在交货期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你要把原有的交货期进早,不要等到合约不符时才采取法律行动。 6、做好资金方面的预防:在中国,银行手续十分烦琐。所以在紧急时,资金的调动可能会有问题。最好还是预先在新加坡安排好一条银行备用货款(如备用信用记Standby L/C)。  案件分享: 新加坡的中小企业进军中国的经验 公司名称:东方创新科技 投资地点:北京大兴工业区 产品:板金属加工 员工:40人 …

会员博客

蓝海策略给中小企业的启示

 作者:戴文雪先生 – 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 本地12万完中小企业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所遭受的变化与挑战确实是前所未有。这此企业的老板除了要应付自己行内的剧烈竞争外,也要去适应这科技瞬息万变的新世界。在这时刻,有的中小企业看到自己事业的前景是一片“血海”,但也有企业却觉察到眼前就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那些肯改变,反应灵敏者则能抓准机遇,并凭借着新科技的力量,而能把他们的事业领航到广阔无垠的蓝海。 很巧的,有一本谈论企业策略的名著也叫“蓝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作者是韩籍美国管理教授金伟灿和另一位管理教授莫伯尼。他们两人花了十五年,研究了一百多家公司的个案,三十多种不同的行业以及一百五十多种策略后,才完成这本书。这本书的书名“蓝海”指的是一种商机,它正在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等待们去启航追寻。因此,这本书对于那些身处剧烈竞争在“红海”世界的中小企业,或许能带给他们一些启示,并协助他们早日脱离恶性竞争的苦海。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蓝海策略到底是什么?“蓝海策略”主要是在强调创造有效的新需求来协助企业的营收和获利的成长,在这里有效的需求包括了: 1.  产品/服务的创新、改良或重新组合; 2.  改造现有的市场的边界; 3.  从现有客户身上创造新需求。 本地中小企业目前面对的困境除了需求量不足,还有日渐高昂的租金和劳动成本。此外,科技先进及丰富的市场信息使到市场和产品价格高度的透明化。这些因素促成商品有利可图的周期也缩短了。因此,除非你有创意去改良或重组原有的产品,否则你会发现到你会很快地进入了你的红海(削价、割颈竞争)竞争市场。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资金和人才也受局限,所以一直以来都以东南亚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是过去多数本地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但自从中国经济改期开放后,从1992年开始,一些有眼光的中小企业开始踏出国门,向外寻求发展的空间,到了今天,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开始涌入中国,然而,随着印度和中东市场的崛起后,是不是会再度改造我国中小企业现有市场边界的模型?这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探讨。一般上,本地中小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冒险精神和其他国家比会比较弱。一位在非洲发展多年的朋友告诉我,无论在南非的好望角或波斯瓦那的首都,他见到最多的中小企业商人是来自中国温州地区。 在蓝海策略一书里,重建市场边界的重点还包括产品的种类及其衍生出来的新产品或服务,其重点有六: 1.  跨足另类产品。例子:电影院的业务也包含了托儿服务和有口味的餐馆。其 策略目标:提供个人和家庭一个消闲与娱乐的好去处。 2.  探讨策略群组:新产品/服务都是介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例如: LEXUS牌车子以接近卡迪拉和林肯车的价位,但它却能提供高级车如宾 士、宝马等的品质。 3.  破解顾客链:注意产品的使用者和采购者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例子:金融交 易员喜欢彭博Bloomberg设计的系统,但采购者却是银行其他管理层。 4.  互补产品与服务。例子:邻里商店或许或以考虑集中做锁匙、补鞋、修改衣 物、杂货店等的服务在一起。 5.  理性诉求VS感性诉求。例子:SWATCH手表把讲究理性(时间功能)的平 价表扭转为感性导向的时尚手表。 6.  看见未来的趋势:企业要明白趋势的走向如何影响和改变顾客的价值观。例 如:SINGPOST如何面对E-MAIL所带来对传统邮政服务的巨大冲击,并能 即时改变策略转型向个人金融贷款方面发展。  本地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一般上花比较少时间在谈论公司的策略或愿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大企业的事,有些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我想这其中主要的关键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有计划的企业发展和随环境或自己意愿发展的企业之间的重大差异。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本身缺乏拟定策略的技巧。下列诸点是蓝海策略作者提出的愿景和策略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1.  策略的制订不是从填表格和预算表中可以得到的。我们要注意到外面现实环 境的变化,多数公司没有固定的策略,即使有,员工也不知道。 2.  制订蓝海策略的窍门: A. 先拟定好公司的策略草图。 B. 再从策略草图中去了解行业里头其他竞争对手和你的差异,从而决定你 的焦点应该在那里? C. 把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分组讨论和设定不同的策略重点,然后综合及确认 具有共识的策略方针。 3.  管理者要亲自现场观察及和顾客去谈,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管理者要 切记:“没有任何事务能取代亲眼所见的经验!” 4.  …

与外宾交流

锦文中学师生参访会馆

我会馆主席林树南先生(右)赠出剪纸艺术品,锦文中学栾健琳老师代表学校接受赠品。     我会馆在协助华族年轻子弟了解祖籍与中华文化课题上,再次尽一分力。  锦文中学(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今年配合教育部主办的母语周,特别展开一系列活动,好让华族学生加强认识祖籍、中华文化和传统,其中一项是到本地的会馆实地考察访问,希望达到寻根问祖的目的。 学生们品尝同安小点–炸枣和马蹄酥。   我会馆去年底在接获锦中来函要求访问后,理事会同人在会议上一致认为,会馆如果可以扮演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就应该全力以赴给予支持。会馆为确保学校学生有所获,还特别邀约锦中母语部的两位老师面谈,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后才量身定制整个活动内容和讲解的课题。  1月20日下午,锦中全校修读高级华文科和快捷班的三年级学生,总数109人,在六名师长带领下,浩浩荡荡登门我会馆,会馆礼堂一下子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与活力。   在问答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答问题。         这六名老师是栾健琳、黄嘉丽、陈丽萍、陈幼贞、陈德顺和许凯翔。  这也是我会馆一年内二度接待学生团体到访,去年4月,立化中学也曾组团到访我会馆作类似的学习,不过,锦中这次规模更大。很显然的,本地有更多学校正尝试通过访问会馆这样的渠道,让学生加强认识华族文化与传统。  锦中的访问节目开始,先由我会馆文教副股长蒋黎金主讲《同安人过年习俗》,当天已是腊月二十,腊鼓频催,这个课题,正好配合上时机,给学生对华族传统习俗有深一层认识。  随后主讲的是文教股长余经仁,他简介了福建省的特征、本地会馆的由来与新旧任务,同时介绍同安的政治领袖和知名人物,以及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谈到寻根问题,他鼓励学生无妨学习一些方言,以协助达到目的,其中特别是闽南语,更有学习意义。这是因为在唐朝时,官场讲的正是闽南语,也由于这样,日本和韩国人那时到中国取经时,就把闽南语带回他们的国家,以致今天许多日语和韩语词汇的发音,都与闽南语接近。 文教股长余经仁向学生介绍福建民族英雄林则徐。   他因此认为,大家如果能够掌握闽南语,对学习这两种外语有举一反三的好处。  在茶点时间里,我会馆刻意准备“同安三宝”的其中二宝——炸枣和马蹄酥,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认识同安,一时只见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开心不已。  在问答时间,学生更是兴致高昂,争先恐后抢答问题,以证明自己认真听讲,这也显示了年轻人都热爱学习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访问结束前,我会馆特别赠出一幅大型剪纸艺术品,以鼓励锦中的师生同心协作剪纸,努力学好中华文化。赠礼仪式由林树南主席亲自主持,锦中栾健琳老师则代表学校接受赠品,她稍后也回赠一个纪念盾给我会馆。  我会馆同人当天都热烈出席这项活动,除了林树南主席、正副文教股长余经仁和蒋黎金外,还包括副主席林建和、总务沈武平、副财政吴顺波、福利股长蒋援朝、国际关系副股长林平仲和查账戴文雪等等。 黄嘉丽老师代表锦文中学师生感谢我会馆热情招待。         另一方面,锦中母语部的许恒娴老师事后也来邮,告知学生在这次的访问中获益不浅,这让我会馆感到十分欣慰。 栾健琳老师赠送纪念盾给林树南主席。    许老师的来邮如下:   “谢谢会馆的细心安排,同时也感谢会馆的名贵赠礼,这幅剪纸正好可以为我们接下的母语双周的剪纸活动揭开序幕。   “虽然我没带队前往,但同事们回来后,都对会馆的盛情款待赞不绝口。   “学生们也觉得此行让他们获益不浅,尤其是问答环节,更是他们感觉最乐的部分,当然也谢谢会馆贴心安排福建(同安)小食让学生品尝。   “再次感谢会馆对于我校母语双周的不吝分享与热心。”   另外,锦中的黄嘉丽老师9月2日来邮,告知她们师生在参观我会馆时,也录下了活动实况,之后,她们剪辑其中一些片段,以“寻根之旅”为题,参加第六届全国华语新闻短片制作大赛,结果赢得了入围奖。   这项比赛,是由新加坡报业控股与丹戎加东女校联合主办的。   黄老师因而感激会馆安排这一项活动,才让她们有机会获奖。   对于锦中得奖,我会馆一样感到雀跃,同人都分享了她们师生的喜悦。 她也附上几名学生的感言:   我很喜欢昨天的活动。它让我了解了更多中国不同地方地区过春节的差异,也让我更加了解福建的历史。 而且,昨天的茶点很好吃哦!                                          …

会员博客

甄珠嫂—Auntie Zhengzhu

甄珠嫂 – Auntie Zhengzhu 作者:林友赏 甄珠嫂是一个身世平凡但坎坷、富有却贫寒的女人。 当年雾锁南洋,前途茫茫,甄珠嫂的老爸甄一白自个儿逃荒过番南来。一抵石叻坡,便投身于一间树胶厂打工。老板收留了他,只因为他们是同乡。甄一白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又何止十一个小时!日薪是两角钱。 由于工作勤奋、为人好学,在老板的支援下,他成家立业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韩战爆发,甄一白的树胶厂发了大财;这时他的独生女甄珠也早已婷婷玉立了。 甄珠命好,一出世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后来媒人上门,门当户对,一门亲事就这样撮合成功了。她的老公是白手成家的大商人,两小口子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岁月如梭,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也早已儿孙成群。就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老马王子走了。他事前早已留下遗嘱,把偌大的财富分给了子孙。从此为了让儿孙们都有机会尽孝道, 甄珠嫂就像一粒皮球,轮流到儿孙们的豪宅借宿。直到有一天,她以前的一名家佣香嫂收容了她,她才在红山区一间单房式组屋安居了下来。很快的,众子孙把她都给忘了。 香嫂家徒四壁,老公钟叔中风多年,行动不便。唯一的儿子小钟中学没毕业,就半途辍学,当了小贩的助手,他盼望以后能靠半工半读,有朝一日也能出人头地!善良的小钟 把甄珠嫂当成是自己早已去世多年的老祖母看待,非常照顾她。香嫂为了照顾老公,料理家务,一个人一天打三份短工。自从来了甄珠嫂之后,她也帮了一点忙,当香嫂出外打工时,协助照顾钟叔。他们一家四口(包括甄珠嫂),就这样勤勤俭俭过日子。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甄珠嫂也走了。刹那间,她失踪了多年的孝子、孝孙们都到齐了。他们齐心合力、一心一意为甄珠嫂办一个风风光光、非同凡响的名门望族丧礼! 几天之后,众人还沉浸在哀痛之中,突然来了一名律师。他当众宣读了甄珠嫂的遗嘱:她明确了当的将一百多万元的银行存款,全数给了小钟。这一穷二白的小伙子就这样发达了! 可是过了没多久,这小伙子竟然缠上了心理精神医生。原来自从有了那一大笔钱,吃喝嫖赌、酒色财气、阿猫阿狗、阿莲阿花通通都自动找上门,就快把他给压疯了!

人物专访

热爱瑜珈和旅游的知性丽人-曾任会馆文教股长

生肖:某一温驯的小动物(不妨猜一猜) 职业:新闻媒体人 婚姻状况:待字闺中 爱好:瑜珈、旅游     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电视华文新闻观众就不难发现,电视屏幕上时不时会出现“编辑:林丽平”的字样,对了,这个丽平,就是我们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中的一员,她是同仁们的“小妹”。通晓中英文的丽平就职于新加坡8及U频道电视台,担任新传媒新闻(华文)主编。         九十年代初,丽平因工作需要采访会馆新闻而初次与同安会馆结缘,经会馆当时的总务陈兴庭先生介绍加入会馆成为永久会员,2001年又经提名成为会馆第33届理事,担任康乐组长,在这之前还参加了2000年同安寻根之旅,回到故乡寻祖谒宗,更加深了丽平与同安的不解之缘,从此丽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会馆的各项会务之中,尤其是有关电脑上网方面,更是从头至尾亲力亲为,参与其中。2003年丽平担任青年股副股长,从此又与会馆年轻会员有了更多的接触,俨然如一位知心的大姐姐,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结合会馆具体情况,举办丰富多采的,年轻朋友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深受会馆同仁们的好评。     秀外慧中的丽平,工作中才思敏捷,精明能干,雷利风行,可生活中的丽平又是多么的懂得热爱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福祉,仿佛邻家小女。大概在七、八年之前,从小爱好华族舞蹈的丽平迷上了瑜珈。大家知道,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介于哲学和体育之间。瑜伽(yoga)的原意为“结合”。考究其语言发展,是从yoke(马车的套子)发展而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控制自己内心的方法,让自己驾驭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丽平的工作压力会比较大,而通过瑜伽完全呼吸和各种体位法,调节神经系统,达到消除紧张,平静内心。得益于多年瑜珈锻炼的丽平,除形体保持完美外,心境也是格外平和。她不由得感慨道,练习瑜珈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掌控,而不是一味地与别人竞争,而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业余时间除参与会馆活动,练习瑜珈外,就是外出旅游了。颇具孝心的丽平,时不时会陪同母亲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哄妈妈开心开心,好一个乖乖女哦!当然有时丽平也会与朋友们一起结伴而行,所不同的是,她会选择一些不是很热门的旅游线路,那些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是丽平所钟情的。多年的旅游也会有一些遇险记,记得有一次在中国的一辆公车上,一个扒手正想袭击丽平的腰包,被机敏的丽平发现并大喝一声“你想干什么?”,吓得小偷落慌而逃。事后,勇敢的丽平又有些害怕,因为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强龙地头蛇怎么办?还好害怕的事并没有发生。又有几次与几位好友出国旅游,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好心人”帮忙带路,结果是另有所图,幸好大家的警惕性都比较高,半路都被他们一一识破,化险为夷,有惊无险,顺利返回。丽平在这里友情提示出外旅游的朋友要时刻保持警觉,保护好自己,安全第一。祝好人一生平安! 撰稿:许红英文翻译:林丽平 A Yoga and Travel Enthusiast Zodiac sign : a tame animal (Make a guess) Occupation : Journalist Marital status : single Hobbies : yoga and travel If you watch Chinese TV news closely, you may ha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