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先贤

爱乡爱亲爱社区之先贤 – 孙炳炎

余经仁 孙炳炎(1912年—2002年),同安孙厝村人,14岁从家乡南来新加坡,从当学徒开始,后来奋斗成为本地著名企业家。从1965年到2001年间,他一直担任同安会馆主席,对我会馆有巨大贡献。             孙炳炎1912出生于同安孙厝村,早年在家乡的乐安小学接受教育。14岁时,他随母亲与兄妹四人,南来新加坡与父亲团聚。最初,他在杂货店当学徒之后分别在酒铺和文流公司当店员和书记。工余,孙炳炎努力进修,既勤阅读,也学习英文、马来文和管理账目。        20岁时,他决心成立公司,他与两个哥哥,合资开设木材公司,公司取名“森林”,意思是希望经营的木材能像森林一样多。       由于亲兄弟一起打拼,公司两年里就取得了盈利。这时,三兄弟决定各立门户发展,孙炳炎选择继续经营木材业。那时候(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性经济危机正巧过去,各地经济建设和工商业恢复,孙炳炎配合时机,凭着刻苦勤奋的精神,加上经营得法,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接着,他进一步扩大业务,兼经营水泥等建筑材料。二战爆发前夕,水泥业务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二战结束后,百业待兴,遭受破坏的新加坡家园更有待重建,建筑业自是成为主要行业,孙炳炎趁这个良机,把钢铁、五金等业务也包括在内,加速了公司的发展。随后公司也从芽笼的店面移到市中心。       1952年,孙炳炎把事业扩充到马来亚,在吉隆坡和槟城设立办事处,之后,他又继续扩大版图,在关丹、怡保、峇株巴辖和马六甲设立分公司。       1957年,他的业务再扩大到矿业和拆船业,1960年也在香港建立公司。       1963年,森林公司上市成为企业集团,孙炳炎自任董事主席,这之后,公司业务更是多元化,除原有的木材外,还进军金融、房地产、采矿和种植等行业,海内外分公司多达19家。森林集团在那个时代,也成为了新马两地家喻户晓的商号。       1988年,孙炳炎把业务交给下一代后,自己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下,从此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一直到逝世为止。       孙炳炎生前也积极参与各个社团,包括中华总商会、怡和轩俱乐部、孙氏公会、福建会馆、中华游泳会、中华医院等担任会长,而在同安会馆,他曾连任36年的会馆主席,任职期间,除了继续推动公益事业,他努力把我会馆推向国际化,他当时发起主催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倡议世界同安联谊会,并在新加坡设立永久秘书处,使得我会馆在国际闻名。        孙炳炎乐施好善,也秉承同安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热诚和关心,其中关怀家乡的启蒙学校——乐安学校,更是不遗余力。       乐安学校是同安先贤陈嘉庚1920年在同安所创办的学校,1948年孙炳炎接手,并亲任董事长。       1956年,孙炳炎回乡时,见到学校师生人员增加,相对的校舍却异常简陋,回国后,他立即费心思展开筹款,结果共筹得8万元,给学校增建一座二层楼校舍。             1961年,他又捐献6万元,扩建一所幼儿园。       1985年,孙炳炎继续筹款40万元,连同当地政府的拨款,建成孙厝中学(后易名为乐安中学),使得孙厝的教育事业,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中的完整体系。       1991年,孙炳炎集资200万元,创立“孙炳炎教育基金”,长期资助当地的教育工作,包括修建校舍、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赞助教师出外学习和交流等等。       孙炳炎在2002年辞世,享年90岁。 后人的回忆       “先父显然是受到先贤陈嘉庚的影响,所以,向来就急公好义,唯恐落他人之后。”      孙炳炎的四子孙聚得在忆起亡父生前的事迹时,对父亲生前热心公益的精神道出缘由。他说:“父亲在世时,曾在怡和轩俱乐部与陈嘉庚共事过,陈老在抗战、赈灾或参与慈善事务上,给他太多的启示,所以,当他在事业有成时,也以陈老为榜样,一心要为乡为民,为教育为慈善多做点事。      “所以,尽管他老人家在晚年事业走下坡时,他捐献在慈善公益教育的数目,也一直与他的资产不成比例。也就是说,他收入少少,却还坚持捐出多多。       孙聚得也透露,他父亲在生前,对于朋友是属于那种“海派”的性格,只要在餐馆碰到熟人同来用餐时,他都会悄悄地为他买单,不愿让别人破费。      “他慷于他人,但对自己却是十分节俭,一生不做无谓的浪费。这也是他向陈老学习的。”       “对于我们子女,他也是这样对待。记得我们求学时,他从来就不给我们太多的零用钱,他的用意,就是要我们学习勤俭的美德,不要忘根忘本。       “先父生前的教诲,好像做人要有忠义,不走歪门邪道,都含有深深的儒家思想,对我们这些晚辈,可以说是受用不尽。”     回忆幼时的时光,孙聚得说,他最难忘的是,每个周末,父亲总会带同一家人到游泳会游泳,或者是到樟宜海边野餐,享受天伦之乐,而他们兄弟姐妹,一样享受到手足亲情的乐趣。       “总之,他就是这么一个伟大、了不起和慈祥的父亲。”               在儿子的心目中是这样,在孙儿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孙炳炎的孙子正毅和芷凌两兄妹在忆起祖父时就说:“阿公生前为人,最重视关爱与分享了!” …

会员博客

冬至家庭日的意义

戴文雪 18-12-2012     冬至是中国习俗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今年的冬至,正好是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个纲民迷信谣传中是世界末日的这一天。无知的人士个个心怀鬼胎,恐怕美雅人的末日预言真的会实现。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作为华夏文化后裔的我们,不去深入认识自已祖先的文化结晶而去尽信西方人捏造出來的谣言所迷惑,怎不令人惋息?    上个周未,我帯着家人参予了一项庆祝冬至家庭日的活动。共有一百多位热心的公众出席,场面热闹,温馨。活动内容包括介绍冬至的起源;古人祭祀祖先的仪式以及讲觧汉服及汉礼仪;吃汤圆的意义⋯等。我觉得这是一项意义深长,在本地鲜少见到的文化活动。其实,在年青国人中,能知晓冬至要吃汤圆的人已不多见,更何况是深入了觧冬至大过年的这个华人传统内涵的人士更是少有。常年生活在终年是夏,一雨成秋的国人当然体验不到寒冬的真正苦味。冬至对许多年青国人似乎只变成了阿公,阿妈的事,与他们風牛马不相及。在表面上看,这看法似乎也没什么大错,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我国华人社会的远憂。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二:1)国家要富强,必先强化其国民,国民要富强,必要先强其文化。文化不只是衣食住行,也包含了做人处事的价值观。反观我们不少年青国人醉心于追寻科技文化,终日泡在纲络世界而不言累,生活日亱颠倒,手机和电脳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父母与师长。他们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上一代人所强调的圣人训,弟子规等价值观之间的巨大差異,是众多我国家庭中常见的落差和障碍。觧决方法之一還是要通过教育,尤其是从生活教育着手,因此,从这角度看,多鼓励像冬至家庭日这类的民俗活动是件有意义的事。尤其通过我国众多会馆的参予。 2)在14-12-12美国康湼狄格州的惊人校园枪杀案震撼世人。二十歺枪手青春年华,为何会变成杀人恶魔?是他个人心理问题还是不良的社会环境,或是纲络无所有的信讯令他走上恶业的不归路?這是值得我国家长、老师们去思考的严肃社会问题。我国的教育政策目前正处在从以往的成绩为本位的制度回归到现在的以道德价值观为主轴的教育政策。这是件好事。因为科技虽然发达,但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还是需要靠人来传授而不是依赖电脑。因此,让你的孩子从小接触祖先传下来的良好习俗,并加以发扬光大,这也是件強民的良策。尤其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和冬至有所了觧,我们的孩子才会对祖先传下来的各种习俗有深一层认识,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总比填鸭式教育方法更加有效。    冬至这一天,在古代,是冬天的开始,从冬至那天起,九九八十一天后,经过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之后,严冬才祘过,人们又再开始另一个新的一年。冬至令人有机会歇下双脚,反省一下应要怎么去渡过即将到来的一年。    正如北大教授季羡林所说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绝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我如果有一天工作没有收获,晩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冬至对我们短暫生命里的深层含义,还不是与此有同工異曲之妙吗?并祝会员们,明天会更好!

会员博客

学习国画的乐趣

汪丽旋     这学期,我选了一门国画课。还记得自己在爱同小学时,也学了四年的国画。当时,每周日的八点至九点半,我便会到学校学国画。我们会先围着老师看他做示范。接后,大家便有大约四十五分钟完成当天的作品。还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个小条规:上次课画得较好的同学,便能在这堂课上用质量较好的宣纸画画。还有,用质量较好的宣纸的同学也不会太多。因此,对于我而言,每次分发宣纸时,我都会很期待老师发给我质量较好的宣纸。这也应该是老师鼓励大家认真画画的方式吧。     如今,每周一下午一至四点,我都会爬到课室楼的第五层上课学国画。当我们这群大学生首次围着高老师做示范时,我感触蛮深的。那一刻,在爱同学画画的一幕幕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没想到十年光阴过得如此迅速!当然,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高老师不会临摹整幅画给大家看,而只会画重点和教技巧。其余的便由大家自己来摸索和把握了。画画时,高老师也会播放古典音乐。因此,我们也能更容易地陶醉在作画其中。     在此,本人就献丑附上一些自己在前几周上课时的作业练习。希望大家会喜欢! 祝福大家一切顺心如意 汪丽旋 北京 2012年3月12日

会员博客

北京来函

戴佳音     各位同安会館青年团好友,你们都好吧?     今年八月尾,NTU的生物医学课程一结束,我就匆匆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课.也迈开我下耒要在北京留学两年的第一步.     开学的日子都是忙得像无头芲蝇。好不容易才等到一个空档。     记得那是9月17日那天下午,我参加了YWLC China Chapter (Beijing) 迎接新学年的迎新活动。当天的活动是在南锣鼓巷举行。这个地方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头之一,里面的街道依然保留着胡同名,而且每栋房子经过一些小改装后,变成个个小店铺,新老结合,带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当天傍晚,我和几位在北京和清华大学念书的学生和交流学生一同在这道街上逛了一趟。一路为我们还品尝了很有当地特色的小吃—羊肉串。它的外形和我们在新加坡吃的 “沙爹”很相像,但口味非常不一样。在那寒风细细的夜晩吃羊肉串,身体一刹那间就变得更加温暖。过后我们到了一间小餐厅用餐,然后再到一间咖啡馆喝杯热饮,才结束了当天的节目。     这次的活动,让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也让我在繁忙的功课中挤出一絲时间,寻找到一些轻松、和愉快的时刻。我感谢举办这次活动的YWLC China Chapter (Beijing) 朋友们,他们让我首次踏进南锣鼓巷,在寒冷的北国感受到朋友的温情, 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末了,有空我会多写信给你们 祝大家,平安、健康! 戴佳音 于北京 8/10/11

会员博客

南中师生观光北大清华校园

汪丽旋 南中师生观光北大清华校园 不知狮城的亲朋好友们别来无恙吗?北京已步入深秋,校园大片的树叶已是金黄色了,非一般的美丽。 上周末,南洋女子中学校的双文化师生们来到了北大清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来的是自己的老师和师妹们。早晨,清华的南中校友们便带着她们参观清华校园。过后,她们大家都到北大享用午饭,师妹们问学姐们问题,学姐们也分享自己留学的一些生活点滴。接着,北大的南中校友们便带领大家参观北大校园。我们沿着图书馆、博雅塔和未名湖走着,体验一下北大的“一塔湖图”。老师和我也拍了一张照,老师还是看起来这么的年轻啊!终点站便是北大西门了。大家合影后,便挥手告别。四年前,我也是这么去北大参观,而那时候是本地生带我们走的。现在赴北大清华观光的南中师生团队,我们尽量由校友们带领,希望这会增加多一份感情和多一份意义吧!  在此,再次问候大家一声!希望大家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汪丽旋 @北京 2011年10月31日

会员博客

同安子弟远赴中国求学

汪丽旋     新的开始    新学期又开始了,又回北京上学了!大学生活确实是多姿多彩的。上周,在北京留学的新加坡人便聚集一堂,迎接新一届的大一生和交换生们,一同共度一个美丽的中秋夜晚。       当夜,首次放孔明灯的我,十分兴奋。我的小组成员便各自在孔明灯上许下心愿。虽然,当夜北京非一般的寒冷,但是当大家看着孔明灯一一在空中飘舞时,心里便感到非常温暖。杨荣文准将正好在北京大学,他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年轻人一脚在学堂,另一脚却已踏入社会,而我们总希望有“高人”的指导和鼓励,让我们更有方向感地生活和更有信心地追求梦想。因此,虽然与杨准将只交流了几天,但是我已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    在神舟大地生活十分充实。但是毕竟远离家乡,不管自己所在的环境多么舒适或相似与我国,也远胜不过与同乡人共度中秋。希望在家乡的家人与朋友都幸福美满,也在此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汪丽旋@北京 2011年9月12日

会员博客

与导演面对面–【新加坡风】小记—My view on Director’s Time: Singapore GaGa

作者:林友赏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篇什么“影评”,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观众、与会者事后的一点感想。     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同安会馆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动:       “与导演面对面:《新加坡风》”。由同安会馆青年股股长、新传媒新闻主编林丽平小姐主持,获奖导演陈彬彬小姐,莅临现场同观众分享心得。     这次的活动首先就是放映《新加坡风》。它是一部让新加坡人产生共鸣的本地制作纪录片,它记录了各族国人在一天内不同的经历,并通过各种声响如音乐、叫卖声、方言新闻等,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部记录片在本地Arts House放映时,连续五周满场,后加播两周。     导演陈彬彬为了这部纪录片花费了十万元,好几个月的时间,肯定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新加坡风》的涵盖面很广,显现了导演的宏愿壮志,而要在短短的一小时里充分展现它的全部内涵,却有可能陷入内容稍嫌庞杂、重点不够清晰、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等问题,是一项吃力不讨好、尾大不掉的工作。所以个人认为它应该是一部总集的名称,底下还有几个集子。每一个集子都有一个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主题思想,只筛选适合的故事,忍痛删除不相关的内容,而且分别为每一个集子加上适当的说明和旁白,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次的活动,反应平平。一个星期之后,会馆将召开会员大会,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品尝咖啡的讲座。个人认为有些活动可以适当的、有选择性地结合起来,比如这次的“与导演面对面”和会员大会可以在同一天先后举行,如此能调节、减轻主办当局的负担,协调参与者的时间,活动与活动之间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充实活动的内容,增加出席人数和热闹气氛,避免出现冷场,和出席会员大会法定人数不足,必须延后开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