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乡爱亲爱社区之先贤 – 孙炳炎
余经仁 孙炳炎(1912年—2002年),同安孙厝村人,14岁从家乡南来新加坡,从当学徒开始,后来奋斗成为本地著名企业家。从1965年到2001年间,他一直担任同安会馆主席,对我会馆有巨大贡献。 孙炳炎1912出生于同安孙厝村,早年在家乡的乐安小学接受教育。14岁时,他随母亲与兄妹四人,南来新加坡与父亲团聚。最初,他在杂货店当学徒之后分别在酒铺和文流公司当店员和书记。工余,孙炳炎努力进修,既勤阅读,也学习英文、马来文和管理账目。 20岁时,他决心成立公司,他与两个哥哥,合资开设木材公司,公司取名“森林”,意思是希望经营的木材能像森林一样多。 由于亲兄弟一起打拼,公司两年里就取得了盈利。这时,三兄弟决定各立门户发展,孙炳炎选择继续经营木材业。那时候(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性经济危机正巧过去,各地经济建设和工商业恢复,孙炳炎配合时机,凭着刻苦勤奋的精神,加上经营得法,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接着,他进一步扩大业务,兼经营水泥等建筑材料。二战爆发前夕,水泥业务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二战结束后,百业待兴,遭受破坏的新加坡家园更有待重建,建筑业自是成为主要行业,孙炳炎趁这个良机,把钢铁、五金等业务也包括在内,加速了公司的发展。随后公司也从芽笼的店面移到市中心。 1952年,孙炳炎把事业扩充到马来亚,在吉隆坡和槟城设立办事处,之后,他又继续扩大版图,在关丹、怡保、峇株巴辖和马六甲设立分公司。 1957年,他的业务再扩大到矿业和拆船业,1960年也在香港建立公司。 1963年,森林公司上市成为企业集团,孙炳炎自任董事主席,这之后,公司业务更是多元化,除原有的木材外,还进军金融、房地产、采矿和种植等行业,海内外分公司多达19家。森林集团在那个时代,也成为了新马两地家喻户晓的商号。 1988年,孙炳炎把业务交给下一代后,自己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下,从此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一直到逝世为止。 孙炳炎生前也积极参与各个社团,包括中华总商会、怡和轩俱乐部、孙氏公会、福建会馆、中华游泳会、中华医院等担任会长,而在同安会馆,他曾连任36年的会馆主席,任职期间,除了继续推动公益事业,他努力把我会馆推向国际化,他当时发起主催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倡议世界同安联谊会,并在新加坡设立永久秘书处,使得我会馆在国际闻名。 孙炳炎乐施好善,也秉承同安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热诚和关心,其中关怀家乡的启蒙学校——乐安学校,更是不遗余力。 乐安学校是同安先贤陈嘉庚1920年在同安所创办的学校,1948年孙炳炎接手,并亲任董事长。 1956年,孙炳炎回乡时,见到学校师生人员增加,相对的校舍却异常简陋,回国后,他立即费心思展开筹款,结果共筹得8万元,给学校增建一座二层楼校舍。 1961年,他又捐献6万元,扩建一所幼儿园。 1985年,孙炳炎继续筹款40万元,连同当地政府的拨款,建成孙厝中学(后易名为乐安中学),使得孙厝的教育事业,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中的完整体系。 1991年,孙炳炎集资200万元,创立“孙炳炎教育基金”,长期资助当地的教育工作,包括修建校舍、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赞助教师出外学习和交流等等。 孙炳炎在2002年辞世,享年90岁。 后人的回忆 “先父显然是受到先贤陈嘉庚的影响,所以,向来就急公好义,唯恐落他人之后。” 孙炳炎的四子孙聚得在忆起亡父生前的事迹时,对父亲生前热心公益的精神道出缘由。他说:“父亲在世时,曾在怡和轩俱乐部与陈嘉庚共事过,陈老在抗战、赈灾或参与慈善事务上,给他太多的启示,所以,当他在事业有成时,也以陈老为榜样,一心要为乡为民,为教育为慈善多做点事。 “所以,尽管他老人家在晚年事业走下坡时,他捐献在慈善公益教育的数目,也一直与他的资产不成比例。也就是说,他收入少少,却还坚持捐出多多。 孙聚得也透露,他父亲在生前,对于朋友是属于那种“海派”的性格,只要在餐馆碰到熟人同来用餐时,他都会悄悄地为他买单,不愿让别人破费。 “他慷于他人,但对自己却是十分节俭,一生不做无谓的浪费。这也是他向陈老学习的。” “对于我们子女,他也是这样对待。记得我们求学时,他从来就不给我们太多的零用钱,他的用意,就是要我们学习勤俭的美德,不要忘根忘本。 “先父生前的教诲,好像做人要有忠义,不走歪门邪道,都含有深深的儒家思想,对我们这些晚辈,可以说是受用不尽。” 回忆幼时的时光,孙聚得说,他最难忘的是,每个周末,父亲总会带同一家人到游泳会游泳,或者是到樟宜海边野餐,享受天伦之乐,而他们兄弟姐妹,一样享受到手足亲情的乐趣。 “总之,他就是这么一个伟大、了不起和慈祥的父亲。” 在儿子的心目中是这样,在孙儿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孙炳炎的孙子正毅和芷凌两兄妹在忆起祖父时就说:“阿公生前为人,最重视关爱与分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