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3 Result(s)
人物专访

同安根手足情—第39届理事苏钊星及第22届互助部财政苏钊进

如果不说,单看照片,其实也不难从外貌猜出两人是兄弟。哥哥苏钊星(59岁)(穿无袖汗衫)比弟弟钊进大一岁。两人每星期会拨出三天到麦里芝蓄水池步行健身。 双双步行保健康     钊星说,自从当了会馆的副交际,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他必须代表会馆出外应酬,意味着每月至少一次得喝酒吃大餐。这一来,要确保身体健康,晨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钊星钊进兄弟俩逢星期一、四、六,到蓄水池步行七公里,五年来不间断。 开始时两人只是每星期步行一天。习惯后,增加到三天。钊进会驾驶自己的小货车去载哥哥,哥哥则会准时在组屋楼下等候。由于哥哥去步行往往不带手机,所以钊进有时就算极不愿意起床,也得乖乖就范,所以钊进说,能够这么有纪律定时运动,还得感谢哥哥。     兄弟俩步伐一致。不过,要从性格上区别两人就容易多了。哥哥钊星沉默寡言,弟弟钊进爽朗健谈。这当中还是有原因的。     钊进在40岁那年因为胆固醇过高,血管阻塞,不得不动手术。医生说,手术过后,如果不好好照顾身体,五年内便会说拜拜。钊进心想,自己平时不吸烟、不喝酒,怎么就惹上高胆固醇?唯一比较可能的是,自己在工作场所吸入太多二手烟。自己也曾想过,“为什么偏偏选中我?” 不过,乐观的他决定,动手术后一定要多运动,过健康生活,才不会见不到当时才12岁的孩子。 野餐乐队手足情     两人兄弟情深,不只是从五年前一起快步走开始。其实两人从小就一块抓蜘蛛。18、19岁,两人也一起参加野餐乐队。当时的野餐乐队地点是在樟宜尾,票价大约是两元,包来回接送。买票后,便能边吃东西边玩乐器边听歌。      钊星比弟弟更早参加野餐乐队。钊进后来也跟了去。而这一去,让他对吉他产生兴趣,奠下了他往后弹电子吉他的基础。     钊进做的是五金出入口贸易。弹吉是属于副业自由身性质。他曾经在万金夜总会、职总俱乐部、Strawberry Park 和Spark等多个酒廊夜店表演过。现在也还不定期受邀到一些场合表演。 从寡言到健谈       钊星退休前,做的是东南亚土产出入口贸易。他在1980年加入会馆,并在2006年成为理事。钊星退休后,目前在同安会馆互助部协助打理日常事物。他比弟弟钊进更早加入会馆,也更早成为会馆理事。     和钊进相比,钊星较寡言。钊进说,其实他曾经也和哥哥一样话不多。一次,一名酒廊顾客告诉他,出来社会做事,不会说话是要吃亏的。钊进记在心头,从此学习同别人打交道,天南地北聊天,也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钊进在酒廊夜店当吉他手,有时顾客会请喝酒,但自己坚持不让人请,按他说,理由是很实际的。因为担心一旦被人请,就得回请对方,而靠自己一份帮人打工的薪水,怎么够喝?其实,钊进能保持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的生活习惯,说穿了,是因为定力够。因为除了喝酒一事,当年年轻英俊的钊进,当然不乏酒廊美女轻声细语投怀送抱。曾经有舞小姐递字条给他,约他下班后见面,但都被他婉拒。当时娶了歌手为妻的钊进,时时提醒自己,家有贤妻。其实,到今天,钊进不时也会买些太太喜欢的小吃回家哄太太。 刘德华抱过钊进的儿子     在酒廊夜店工作,也让钊进看到了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大明星。譬如他曾经为香港天王刘德华和已故巨星张国荣和陈百强伴奏,也曾为谢贤、狄波拉、徐小凤、关菊英、陈百祥和黄杏秀以及台湾的余天、甄妮等人弹奏。     当时刘德华还未大红大紫,钊进说,刘天王还曾抱着他的儿子拍照呢!只可惜这张珍贵的照片再也找不到!     钊星和钊进兄弟俩,虽然都有各自的家庭,但每星期的步行,让他们有份私密时光,分享说不完的生活点滴,手足情宛如深入土壤的树根,越久越牢。 An interview with Mr Soh Cheow Seng and his brother Mr Soh Cheow Chin The brothers look much alike even in the eyes of …

人物专访

热爱瑜珈和旅游的知性丽人-曾任会馆文教股长

生肖:某一温驯的小动物(不妨猜一猜) 职业:新闻媒体人 婚姻状况:待字闺中 爱好:瑜珈、旅游     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电视华文新闻观众就不难发现,电视屏幕上时不时会出现“编辑:林丽平”的字样,对了,这个丽平,就是我们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中的一员,她是同仁们的“小妹”。通晓中英文的丽平就职于新加坡8及U频道电视台,担任新传媒新闻(华文)主编。         九十年代初,丽平因工作需要采访会馆新闻而初次与同安会馆结缘,经会馆当时的总务陈兴庭先生介绍加入会馆成为永久会员,2001年又经提名成为会馆第33届理事,担任康乐组长,在这之前还参加了2000年同安寻根之旅,回到故乡寻祖谒宗,更加深了丽平与同安的不解之缘,从此丽平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会馆的各项会务之中,尤其是有关电脑上网方面,更是从头至尾亲力亲为,参与其中。2003年丽平担任青年股副股长,从此又与会馆年轻会员有了更多的接触,俨然如一位知心的大姐姐,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结合会馆具体情况,举办丰富多采的,年轻朋友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深受会馆同仁们的好评。     秀外慧中的丽平,工作中才思敏捷,精明能干,雷利风行,可生活中的丽平又是多么的懂得热爱生活,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福祉,仿佛邻家小女。大概在七、八年之前,从小爱好华族舞蹈的丽平迷上了瑜珈。大家知道,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介于哲学和体育之间。瑜伽(yoga)的原意为“结合”。考究其语言发展,是从yoke(马车的套子)发展而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控制自己内心的方法,让自己驾驭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丽平的工作压力会比较大,而通过瑜伽完全呼吸和各种体位法,调节神经系统,达到消除紧张,平静内心。得益于多年瑜珈锻炼的丽平,除形体保持完美外,心境也是格外平和。她不由得感慨道,练习瑜珈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掌控,而不是一味地与别人竞争,而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     业余时间除参与会馆活动,练习瑜珈外,就是外出旅游了。颇具孝心的丽平,时不时会陪同母亲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哄妈妈开心开心,好一个乖乖女哦!当然有时丽平也会与朋友们一起结伴而行,所不同的是,她会选择一些不是很热门的旅游线路,那些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是丽平所钟情的。多年的旅游也会有一些遇险记,记得有一次在中国的一辆公车上,一个扒手正想袭击丽平的腰包,被机敏的丽平发现并大喝一声“你想干什么?”,吓得小偷落慌而逃。事后,勇敢的丽平又有些害怕,因为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强龙地头蛇怎么办?还好害怕的事并没有发生。又有几次与几位好友出国旅游,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好心人”帮忙带路,结果是另有所图,幸好大家的警惕性都比较高,半路都被他们一一识破,化险为夷,有惊无险,顺利返回。丽平在这里友情提示出外旅游的朋友要时刻保持警觉,保护好自己,安全第一。祝好人一生平安! 撰稿:许红英文翻译:林丽平 A Yoga and Travel Enthusiast Zodiac sign : a tame animal (Make a guess) Occupation : Journalist Marital status : single Hobbies : yoga and travel If you watch Chinese TV news closely, you may have …

人物专访

学空手道保护关爱的人—第39届康乐股长蔡鸿达

年关前,学校假期的一个中午,我和鸿达相约吃饭。坐在我面前的鸿达,穿着正式,体现专业形象,在周遭穿着随意的人当中,显得突出。     鸿达准时抵达,耐心等待我的到来。他甚至在我抵达后,对于我抽空访问他,表示愧疚和歉意。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感到亏欠的应该是我,因为他在工作日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问实属难得。     作为Y世代的一员,我对鸿达如此谦厚的性格,着实感到难能可贵。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有像他这样的特质。     我和鸿达认识不深,少过一年的时间吧!不过,这个年轻人的确让我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因为他无时无刻都是那么谦和之外,他和不同年龄、各阶层的人都能很好地沟通,也让人刮目相看。     鸿达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工程系。在校时,他是宿舍里活跃的一份子,常参加各类宿舍活动。由于参加多项活动,他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能够应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对鸿达来说,担当起领导任务一点也不陌生。他曾经在宿舍活动中,担任两天一夜    探险游的主席,和大伙一起主办攀高活动,夜间骑脚踏车活动以及一起划船等。这过程一点也不简单,因为他们需要筹集经费,确保活动得以展开,不过,他们一组人总算做到了。          鸿达是在22岁开始学习空手道,作为强身健体的锻炼。他目前是空手道褐黑带高手。鸿达说,学习空手道除了让自己更健康强壮外,也可以自卫,还能保护关爱的人。此外,学习这类武术也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力,增进自律精神,协助自己达到生活目标。练武以外,鸿达也定期跑步。闲时,他也喜欢和好友到KTV唱唱歌。     鸿达是同安会馆副康乐股长,也是现有理事中,年纪最轻的。能够和一些比他年长好多倍的前辈一起合作,他感到新鲜。问鸿达为什么决定竞选会馆理事,曾拿会馆奖学金的他,毫不迟疑表示,这是他贡献会馆的一个方式。     鸿达和会馆的渊源久远。多年前,他随祖父到会馆参加会员大会。那时,现今文教股股长林丽平网罗他进会馆。随后他便日益积极参加会馆活动。通过活动,鸿达认识了不少各年龄层的朋友,也学会了如何跟不同人打交道。他表示,和前辈沟通让他学会生活技能,好些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达到了双赢效果,让年轻人和年长者增进彼此的了解。     不知不觉,访谈逐渐转变成我和鸿达之间的聊天和分享。我们开始就多个课题交流意见,如对今天的Y世代,对会馆的看法等。鸿达说,会馆必须有年轻人。这才能确保会馆有新血。如果会馆的传统无法持续,将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作为财务策划师,鸿达解释让他不断往前冲的动力,那就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或做什么事,都必须有增值作用,而且一个人也必须明了自己所做的事的最终目标,认为应该做的事,就要勇往直前,日后回头看时,才不会有遗憾。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也说过:生命像一场戏。是戏剧,也是生命。重要的不是戏剧的长短,而是它的价值。     鸿达深信不疑。 英文撰稿:Teo Yong Ernn 中文翻译:林丽平 Learning Karate to protect his loved ones Sitting before me on a weekday at …

人物专访

同安人和驳船业-第39届副交际股长林平仲

停在克拉码头、现改为餐馆用途的大型驳船,你是否曾在上头用餐?又或者你是否留意过?类似的驳船或艟舼,其实和同安人很有关系。不少当年从中国南来的同安人,就是靠驳船维生。     曾从事驳船业的同安会馆副康乐林平仲,也是宝兴联谊会的总务。这个在2002年注册的社团,前身是拥有百多年历史的宝兴估俚(苦力)间,也称宝兴理学堂。     宝兴估俚间其实是南来找工作的林姓同安人的会所,由社会闻人林显清创立。当年中国福建省同安县马巷井头村的林姓村民,过番南来新加坡找工作,都会先到宝兴估俚间。由于林姓同安人当年在本地多从事码头搬运的工作,宝兴理所当然成为这些苦力的家。说是家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宿舍和情感联络站。只身南来的人,一些在这里等工作,另一些在开工前、收工后来这里歇脚,晚上才回到船上睡觉。他们每人分得一个双层多匣柜木箱,里头可放置衣物,梳洗用品和家书。因为不少同家乡往来的书信,当年都寄到宝兴。     当年设在牛车水一带安祥山(俗称大门内)的宝兴估俚间,也是宝兴理学堂的所在地。驳船业者供奉的祖先,正是明朝理学大师林希元,所以每年农历九月最后一天,会员就会庆祝理学名宦千秋,还设宴演酬神戏。     今天的宝兴联谊会搬到了芳林公园对面的一栋大楼内,除了设有神坛,也还保留了当年几乎每所估俚间都有的剑鲨鱼骨。这把超过一米长的剑鲨鱼骨,是估俚间的镇间之宝。因为估俚们相信,有了它,就能保佑他们海上工作平安。另一个神坛上的百年宝物,就是一个当年从中国带过来,刻上’光绪乙末年’字样的麒麟香炉。     除了确保海上平安,还要确保工作顺利,估俚们就得拜码头,也就是归属于某个估俚间。当年从事驳船业的,当然不只林姓同安人,福建潮洲各地区南来的过番客,抵达石叻坡(新加坡的别称)之前,都是经由同乡安排。以林姓同安人来说,他们抵达新加坡后,就住进宝兴,然后跟随同乡到码头找工作。其他籍贯的人也一样。所以当时有所谓的陈姓源胜36派,林姓义兴24派等,宝兴就是义兴的一个支派。而当时的驳船业,由几个主要帮派垄断。这些帮派为了保住饭碗,扩大声势,往往会抢占地盘,引发帮派斗争,所以宝兴估俚间当年也无可避免的,同私会党划上等号。     1983年,驳船业迁移到巴西班让码头,宝兴的会员开始减少。及后,驳船业逐渐被淘汰,老的老,走的走,宝兴的会员就更少了。据林平仲估计,2009年,宝兴联谊会的会员,只剩下30、40人左右。这和20年前,还能有500人出席活动,真有天壤之别。 驳船业走入了历史,苦力行业消失,加上会员的儿孙们,不愿接手管理这个和他们没有关联的社团,都是叫宝兴不保的原因。     社会的变迁,主宰着驳船业的兴衰。当年南来的过番客,一些克勤克俭,加上有亲戚或同乡的协助,储存了一些钱,买下驳船,自己成为船主,因为照顾乡亲们,热心公益,不少成了华社领袖。林金殿和林推迁,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中峇鲁一带的金殿路,便是以林金殿命名的。     景物不再,人事全非。林平仲说,他在七年前接手,成为宝兴联谊会的总务后,这些年来,只觉人事凋零。除了尽量保留有关宝兴的文献记录和文物外,让这段历史不至于湮灭外,宝兴的未来他不敢想。  部分资料取自: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撰稿:林丽平 Tong Anese and the Tongkangs Have you ever noticed those tongkangs anchored at Clarke Quay serving as floating restaurants? Or have you ever had your meal on one …

人物专访

怀念乡亲情浓浓—第39届交际股长曾英庭(火强)

会馆理事若要买车,或者要了解车子的性能,总是会找交际股长曾英庭(原名火强)。也难怪,英庭从事日本车维修和营销36年,在维修部任职十多载,对汽车的里里外外以及汽车行业的运作了如指掌。 买车必知     选购车子,除了得注意车子的大小、性能、外观、维系保养和汽车附件之外,价格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不景的时候,平行入口车辆的价格,更是极具竞争力。不过,英庭说,要购买这类车子得小心,因为平行入口车辆的款式,往往和代理商所售卖的不同,包括一些售后服务。所以车主其实很难作比较。     所谓买车容易、养车难。作为汽车经销商,英庭当然希望顾客盈门。不过,作为同安会馆理事,他却认为有责任提醒乡亲,买车时人们容易忽略的盲点。一些人以为,碰到经济不景,周转不来,让贷款公司或银行拖车好了。其实,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英庭解释说:“如果车辆被迫拍卖,拍卖价比贷款额加上利息还来得低,贷款公司或银行是有权要求你偿还价差的,如果无法偿还,对方有权申请宣判你破产。” 和车攀亲 与人结缘     原籍马来西亚的英庭,21岁离开家乡马六甲后,南来新加坡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陈唱汽车公司打工。最初是在维修部工作,随后多次获派前往日本受训。80年代初,他升任维修部副经理。过后,升任营业部经理。1995年,他获得公司的汽车代理权,自立门户成为陈唱汽车的经销商。     除了和车辆结缘,英庭也喜欢结交朋友,而且是各行各业的朋友。相识满天下的性格,让他担任会馆交际股长的职务游刃有余。除了代表会馆出席本地大大小小的活动,英庭也不辞劳苦,经常驱车北上马来西亚,参加当地团体的联谊活动。 当然,喜欢挥杆的英庭,每周都会到樟宜高尔夫球俱乐部打球,更不会错过在果领上和新知旧雨碰面。   会馆文化熏陶     英庭会加入会馆,和儿时的会馆文化熏陶有关。三、四岁时,住在马六甲的英庭便随相当活跃于会馆活动的父亲,到当地会馆走动。会馆长辈对年幼的英庭,当然是呵护备至。浓浓的乡亲情谊,在英庭脑海里挥之不去。     待英庭来到新加坡后,在父亲的已故朋友、会馆前资深理事陈启锐的鼓励下,英庭开始和同安会馆有接触。不过,真正加入会馆,是在80年代中期,英庭在朋友,也是前任理事林成福的介绍下,成为会馆的一员。当时和英庭一起参加会馆的,大约有十人,包括了前任理事陈企业博士、现任福利股长陈皆成等人。 会馆的未来     对曾经浸淫在马六甲会馆浓郁乡情氛围中的英庭来说,狮城的会馆肯定给人另一番感觉。这里的生活节奏快,没有太多时间叙旧话新。更何况和南来新加坡的老一辈比较,现在的年轻人土生土长,不需要会馆照应,加上学历普遍比较高,有太多活动供他们选择,参与会馆活动可有可无,甚至是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不过,会馆并不需要走进历史。英庭认为,会馆其实有本身的发展空间。只要勇于转型,会馆可以在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提供交流和经商的平台,也是会馆可以负起的任务。      英庭认为,新加坡同安会馆在金融区拥有自己的会所,先天条件优越。只要理事同仁和会员能够以更包容的态度处理事务,抛开成见,同心发展会务,那么,就算是有不同的声音,也能编奏出悦耳的乐章。 Those were the Days Need a car? Council members know who to contact first: he is our Head of Public Relations Mr William Chan Hay Kiong. Mr Chan has …

人物专访

延续先辈梦想 传承互助精神-第39届副财政股长吴顺波

打球和做生意     放置白球,锁定目标,挥动双臂,小白球飞弹得远远的。同安会馆副产业股长吴顺波每个星期都不忘练习挥杆技巧。     “打高儿夫球可以考验自己的判断力,是一项挑战自我,又不必同别人竞争的运动。”顺波一语道出自己爱上高儿夫球的缘由。高球除了让他在草坪上认识志同道合的球友外,更是坚定了他在事业上冲刺的决心。      “如果球落在一个很难发挥的境地,你如何在逆境中,靠着判断力和技巧,将球打出窘境,这和做生意是一样的。”顺波说出了做生意和打高球的相似之处。      顺波从事的是出入口生意,包括土产、粮食、工业原料和饲料等。业务往来遍及亚洲、澳洲和欧洲。 难忘当年情     顺波的父亲吴才发,在1937年中国发生七七芦沟桥事件后,知道家里再也容不下多一张嘴,收拾了行囊,南下到新加坡谋生,那年他才20岁。幸亏获得顺波祖母的一个远房舅舅黄玉带的照顾,顺波的父亲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并在后来成家,生下七个子女,顺波是幼子。     顺波的父亲获得黄玉带的关照,就算后来黄玉带决定回乡终老前,也特别吩咐孩子黄富华和黄忠华,别忘记照顾同乡。这份情谊,顺波铭记于心。虽然顺波的父亲因为忙于家累,没敢参加会馆,顺波说,如今自己能力能及,参加会馆算是协助完成父亲的梦想,感恩的同时,也帮忙有需要的同乡。   一度要退出     顺波是经生意伙伴、从事咖啡的会馆副总务陈长贺的介绍加入会馆的。不过,在加入理事会两年后,也就是2007年理事会选举时,他原想退出,最后一刻才呈上提名表格。     “一度有感于理事没有共同目标,会务难以推展而想退出。不过后来同仁再三挽留,加上会馆其实有很好的硬件,财务基础稳固,如果就这样撤手不理,的确有点可惜。更何况想到自己本来加入会馆的理想,最终留下。”顺波说。 传承互助精神     如今积极协助招募年轻会员组成高尔夫球小组的顺波,希望借助会馆的活动,传承给下一代值得发扬的传统互助精神,并期望借着日益环球化的现代生活模式,让这种同乡互助精神,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薪火相传。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Mutual Help Putting and doing business Set up, aim and swing. The little white ball rolls down the green. Mr Goh Soon Poh, the Deputy Head of Property …

人物专访

捉人记VS捉蛇记-第39届财政股长陈皆成

年龄:属鼠 职业:华侨证券行经纪  婚姻状况:已婚  爱好:打高尔夫球、收集匕首、古玩、园艺,含饴弄孙。 座右铭:信、品。讲求信用、品德,可以从打高尔夫球或进行股票交易看出一个人的信、品。 会馆活动:曾任两届财政,现任福利股长,把高尔夫球带入会馆,主办数届孙炳炎杯及主席杯高尔夫球赛。 会馆渊源:60年代念小学时,已随同安会馆互助部发起人、伯父陈剑看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同安会馆活动,也为会馆筹募义款,并曾在会馆大堂见证会员的婚礼。 曾任职于同安会馆前主席孙炳炎创办的森林集团多年。1988年,在前总务杨松鹤的游说下,经前理事林成福推荐,跟开裆裤玩伴,也是第36届交际股长曾英庭一起加入同安会馆。 除暴安良我有责     身材壮硕的陈皆成,早在就读南洋大学期间,就已经学习台拳道,还获得褐黑带(比最高段数的黑带底一级)。国民服役期间,他选择部分时间服役,并加入镇暴队(俗称的红车),而且一呆就是12年。这期间,他学会基本的制服敌人的方法如双臂反锁,并学会使用一些特别武器。 不敢上巴刹     接下来11年,他加入如切警察局担任自愿警察,退休前是助理警监。那时,除了负起邻里巡逻任务外,他也在樟宜一带取缔非法赛车活动。非法赌马在当时也是比较猖獗的。皆成就时常在东部巴刹一带取缔非法下注活动。不过,由于担心赌徒和庄家认得自己,所以每扫荡一处巴刹后,皆成有一段时间都避免出现在同一个巴刹。又因为他负责的,都是住家附近的东部巴刹,所以那一阵子,他不敢上巴刹。     那时候,每逢星期六,皆成的太太会带孩子上马林百列图书馆。皆成则会到附近的职总平价合作社买添购食品和日用品。一次,皆成的太太和孩子从图书馆出来,要等皆成驾车接他们一同回家,不过,等了好久,还是不见人影。待皆成出现时,身上穿的,却是和他出门时不一样的衣服。 抓人记     原来,皆成逛超市时,看到一名高头大马的马来男子和两名跟班,三人各自从架上拿了两瓶XO,塞进腰间若无其事就走。皆成和超市督工同时看到这一幕,两人互打眼色,表示要合力对付小偷。说时迟,那时快,皆成一个剑步奔到男子面前,出示拘捕令,在男子还未来得及反应时,立刻将他双臂反锁,同时抓住他的头发不让他反抗。这时,另一名在场的马来男子自动协助皆成确保小偷不会溜走。超市督工则打电话报警。     皆成说,小偷高大硕壮,还有两名同党,身上可能有武器,他其实也不是不怕的。只是仗着自己是执法人员,加之对方做坏事心虚,皆成喝令他停下时,必须先下手为强,更要挫对方的锐气,否则,皆成说,他可能随时被对方打倒。     警方到来随即把小偷们带走。由于皆成听说扒手的一群同党在停车场另一端接应,要去接家人回家的皆成,怕同党认得他,跟上来,有危险,所以赶忙溜回自己的车子,把车子驾回家,换了衣服才再赶出门。   ’老鼠’抓蛇     抓人具有挑战性,抓蛇也同样刺激。当时作为自愿警察的皆成,需要定期在晚间开着警车巡逻。一次,他接到报案,说有人家里出现了一条大蟒蛇。皆成一车四人抵达月眠路后,发现蟒蛇长三米,立起来比他们任何一人都要高,蛇身象人腿一般粗。糟了!他们当中,没有人有捕蛇经验,也没学过抓蛇。不过,身为警务人员,哪能说“这种事,我不会!”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这时,另外三名同僚竟然异口同声说:“我们属鼠,只会被蛇咬,不敢抓蛇。”皆成听了,又好气又好笑,皆因他也属鼠!四只老鼠,总不能败给一条蛇!“四鼠”勉为其难,有者拿木棍压住蛇头,另一些则驾车回警局拿捕蛇棒。最后大家七手八脚,才终于把蟒蛇给抓住,然后又是百般折腾,才将它放进麻袋里。     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召唤警察抓蛇的人家,正巧是同安会馆已故互助部产业信托委员彭文服先生!     加入会馆,皆成有感于先辈们出钱出力,无私服务的贡献精神,也喜欢同安会馆大家庭互助关怀、亲切浓郁的乡情。皆成希望年轻一代,也能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勇于接下先辈辛勤耕耘的棒子,让同安精神,代代相传。 撰稿:林丽平英文翻译:刘道炜 Man and Reptile Capturing Age :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Occupation : OCBC Securities broker Marital Status : …

人物专访

从建筑工人到咖啡店老板-第39届总务股长沈武平

沉默寡言,带点腼腆,是51岁的沈武平予人的最初印象。不过,曾经和他共事的人都知道,他话虽然不多,却是很肯做事,而且答应下来,就会做到。     记得一次同安会馆举办划船活动,武平和太太都报名参加。活动当天,只见他提了两个大桶,一路步履蹒跚从停车场走到蓄水池边。我约莫知道桶里有冷饮和冰块,但不知道有多重,我试提了其中一个桶,结果双手根本拿不起来。那两桶饮料,是武平自愿报效的。之前,我根本没有要求他携带饮料。     又有一次,理事们到民丹岛开会,回程时,副产业股长洪旭拉了一辆手推车放高尔夫球具,也让大伙儿放行李。武平肩上扛了重重的高尔夫球具,我们叫他卸下放到手推车上,他看了看手推车,像似担心我们的行李不够放,他摆了摆手,开心地扛着高尔夫球具离去。     第一批中国建筑工人 1985年,武平离开不舍的父母,只身前来新加坡当建筑工人。他也是第一批前来我国的中国外劳。抵达后,他被分派到四美一带建造政府组屋。签了两年合约的他,希望赚到钱后就回家盖房子。     1987年,武平合约期满,加上当时中国建筑工人和资方出现纠纷,沈武平也就没有续约,回到同安老家,除了成家,娶了贤慧的太太,他也开始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当业务员,跑遍中国南方各大城市。     业务员工作辛苦不在话下。1991年,武平和新加坡再续缘。他回到新加坡,在另一家建筑公司当劳工,这次,他负责建造巴西立的组屋。     两年后,机会来了,他当起副承包商,为建筑公司生产混凝土模板。他的工作准证,也从两年换成三年。不久后,他申请永久居民并且获批。 成永久居民 赚第一桶金       1994年,他当起主承包商,生产预制混凝土模板,还成立了‘科艺建筑公司’。承包建筑材料,让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8年,他承包国立大学学生宿舍的建造工程。 2003年,他也从中国入口运动鞋,不过,这一行赊帐情况严重,让他决定放弃这盘生意。不久,武平将中国产品如电池、轮胎、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具有保安功能、装了遥控电波的皮箱,入口到南非的尼日利亚。以皮箱为例,皮箱厂价大约是850人民币,卖到尼日利亚可以赚上十倍的数目。不过,由于当地治安差,家人担心武平的安全,武平只待了两个月便回到新加坡。       2003年,武平在樟宜尾标得一个工程,建造污水处理厂。工程虽然顺利交货,不过,因为碰巧遇上经济危机,建筑业受到打击,武平在收钱方面却困难重重。 危机成转机 换跑道泡咖啡       2005年,饱尝建筑业难回本滋味的武平,决定转换跑道。恰巧这时他听说咖啡店生意似乎可以做。武平毅然租下宏茂桥五道的一家咖啡店,还花了5万元装修。当时,武平在外人眼中是疯子,因为之前咖啡店的生意并不好,武平本身也没有经营咖啡店的经验,冒冒然花大钱装修,难怪不被看好。后来,事实证明,武平的眼光是对的。     咖啡店生意好,其中一个原因和所售卖的食物有关。一开始,武平便和买西餐的Botak Jones合作参股,Botak Jones生意好,自然带动咖啡店的生意。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生意越做越好。不过,大约一年后,合约到期,店主眼见咖啡店生意好,要拿回来自己做,武平无奈被迫搬迁。这一搬,就搬到勿洛二道第412座组屋,也就是目前武平的其中一家咖啡店。     武平的另一家咖啡店,坐落在红山附近的德普路工业区。这家咖啡店之前相当老旧,武平于是砸下20多万元装修。和勿洛咖啡店能容纳60张桌子比起来,这里更是大了一倍。由于店里售卖的食物多样化,而且同样有Botak Jones西餐,加上附近上班族和居民常来光顾,和之前比较,咖啡店生意进步不少。     说起当初何以大胆投资咖啡店生意,武平说,他当时手上有几万元,虽然说钱也是辛苦赚回来的,不过,不需同银行贷款,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反正他打着亏了也就是这些钱,最多重新再来的决心,便毅然做去。     武平坦承,当初自己也没把握。但事实证明,武平的眼光不错。如今他的生意都上了轨道。问武平他的经营秘诀,谦虚的他只是说,自己幸运。其实,除了幸运,胆量也少不了。再问一下武平,他说人缘也重要。如何同八方人流沟通,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当然,要运气找上自己,首先自己就得努力。这方面,扛起高尔夫球具的武平,一点也不缺。 撰稿:林丽平 From a Construction Worker to a Coffeeshop Boss …

人物专访

把酒欢歌娱人娱己—第39届副主席汪家裕

 ”若要讲博感情,我是世界第一等。是缘分,是注定,好汉剖腹来参见。” 《世界第一等》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九月九的酒》     如果你在同安会馆的聚会上听到其中一首或两首歌曲,那大半是会馆副主席汪家裕的歌声。别以为他只会唱流行歌曲,唱起京剧来,他也一板一眼的。     乐观开朗,是汪家裕给人的印象。在聚会上,他总是能够轻易把气氛搞热。爱唱歌,爱喝酒的个性,让他轻易结交朋友。     其实,汪家裕每天都和酒脱离不了关系。他承接家族生意,批发中国酒。从祖父开始,到他的手可说是第三代了。孩子们都没有承接他的生意,他也看得很开,觉得该让年轻人自由选择。 他在80年代家族生意上了轨道后,便决定把部分精力,投入社团活动中。目前他所参加的社团,少说也有七八个。他自己笑说,一些社团是因为父亲曾活跃其中,现在要脱身也脱身不了。         汪家裕的父亲汪国成,曾出钱筹建同安会馆大厦,汪家裕当年加入会馆,也获得当时主席孙炳炎的照顾,并先后担任交际、福利、产业、财政和副主席。     拥有丰富社团经验的汪家裕坦承,要搞好社团活动不容易,要长期维持社团活跃,更是必须有股傻劲,真要计较就做不下去。 或许,笑看人生,正是汪家裕待人处世最好的诠释。 林丽平撰 Let’s drink, sing and be merry If you attend any of Tung Ann District Guild’s functions and hear Hokkien songs related to wine and brotherhood, it is …

人物专访

虫草出名得感谢鸡精-第39届副主席林蔼能

同安会馆有一些理事属于书生型,予人文质彬彬的形象。副主席林霭能就是其中一位。从事保健品业务的他,在91年由另一名副主席汪家裕介绍加入会馆。     不知是不是因为常吃保健品,还是遗传因子优良,很难叫人相信林霭能已经60岁。访问他当天,看见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放了很多瓶瓶罐罐的保健品,我就笑称一定要吃保健品,才能像他一样保养到家,结果他说那些保健品是一年前才开始试吃,而霭能的白皙容颜不是一年前才有,所以证明非桌上保健品的功劳,而得归功于我没办法“偷师 ”的遗传因子。不过,这时霭能又说,蜜糖他倒是常喝。呵!我又有救了!     提到蜜糖,提到保健品,不能不提虫草鸡精。60年代,本地人只认识白兰氏鸡精,对虫草并不熟悉。霭能说,是他的父亲与叔叔,最早将虫草与鸡精结合,介绍给本地人的。看来,虫草从当年默默无闻,到今天身价百倍,其实还得感谢鸡精的提拔!     说到鸡精,这个名词和概念可说是十分“洋派”的。霭能说,当年白兰氏将鸡精引进本地,才开始有了炖鸡汁等于鸡精这个概念。跟中国人说鸡精,他会以为是炒菜用的鸡精调味块。也因此,要将滋补产品鸡精打入中国市场不容易,除非在名称上作出改变。目前,除了香港因为受英国殖民地文化影响,对滋补的鸡精并不陌生外,广州因为接近香港,多少也能接受鸡精外,中国其他地区都将鸡精当成是调味料。文化差异可见于此。         要开拓保健品的市场,首先就必须解决文化差异。为了开拓马来同胞的市场,霭能在中国的生产获得回教徒食用准证的生鱼精,据说还卖得不错。接下来,霭能希望能争取将鸡精介绍给本地回教徒。     工作以外,霭能平时也爱唱京剧。和上一期本栏提到的另一名副主席陈木辉一样,均参加平社,同样演唱老生的角色,演过的剧目包括《借东风》、《将相和》以及《罢宴》。     除了唱京剧, 霭能闲暇时也喜欢品尝美食和美酒、宠一宠自己,或许,霭能养生的秘诀,正是懂得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保持精神愉快,所以人也特别年轻? Cordyceps and Essence of Chicken There are a number of council members of Tung Ann District Guild who look and behave like scholars, Vice President Mr Lim Ai Gin is one 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