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9 Result(s)
会员博客

回顾雷曼兄弟—美国政府见死不救?

2008年9月14日那天傍晚,在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的雷曼兄弟总公司厦门前的街道,如往常般人流熙攘。不同的是大门口这一刻站了许多记者和好奇的路人,时不时就有几个手抱纸箱或拖着旅行袋的雷曼员工匆匆走上街头寻找计程车。有位好奇的路人开玩笑地问道“难道雷曼兄弟真的要关门大吉了吗?”。  是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就在隔天(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这家拥有一百多年辉煌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连本地一些精明投资家都投下巨资的银行,就这样突然结束营业,怎么可能呢?美国政府为何袖手旁观,甘冒着让全世界人对美国金融制度失去信心的风险呢?世界各地的人们心里都在问这个问题。  雷曼倒闭触动了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全球股市从纽约、东京、香港、上海、新加坡…排山倒海似的狂泻不止。全球金融体系也因此事件而引起大混乱,各国政府及中央银行纷纷出手救市,为接踵而来的一连串大小金融危机埋下祸根。不少人认为:美国布什政府在其转换政权的前三个月,让雷曼兄弟自行倒闭的决定,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原因是:  一、雷曼兄弟本来是有希望渡过危机的。 在它宣布倒闭之前,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原本要收购雷曼兄弟。但因美国政府拒绝为雷曼的资产作担保,因而促使巴克莱银行退出收购雷曼的计划。之后,美国自己的银行美国银行也想收购雷曼,但美联储局却因与美国银行政治派第不同而不愿提供资金扶持它收购雷曼的建议。美国政府当初若能支持巴克莱银行或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就不会跨台了。雷曼兄弟在破产前的资产共有6390亿美元,相对其债务总额6130亿美元,虽然情况十分严峻,但只要美国政府肯做好几担保承诺,雷曼的债务信贷级就不至于降为垃圾级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或西方银行体系也不会没有信心了。  二、美国纽约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而这次金融大海啸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一是次级贷款鱼目混珠的参杂在其他投资产品中,因而引起投资者的恐慌。二是美国政府过度盲目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而让投资银行大量创造高风险的衍生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任由投资银行自行倒闭,那么除了美国外,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手上所持的债券与票据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如新加坡星展银行的HN5就是这个例子。“信心”是银行与金融业的灵魂,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美国政府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安定人民与投资者的信心。然而,美国政府任由雷曼兄弟跨台的做法,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可是,在让雷曼兄弟跨台之后,美国政府又要建议动用万亿美元来救市,以及把AIG归归国有。这不是亡羊补牢吗? 雷曼兄弟的倒闭引起美国人民的极度恐慌。因此,在2008年9月15日同一天,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存款被提取了167亿美元,造成它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和业务开支。这家拥有3070亿美元资产和1880亿存款的美国最大储蓄银行终于在2008年9月25日也被美国政府接管了。 有人曾经问美国投资家索罗斯“让雷曼破产是不是是政府错误?”,他回答说:“为是个很严重的错误。我绝没想到美国政府会让这样大的投行破产,雷曼兄弟倒闭引爆了震撼全球的次贷危机。”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次级抵押贷款这回事? 次级抵押贷款其实指的是美国一些贷款机构,和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并提供下列优惠条件:  ·不用付首期 ·不用入息证明 ·也不计较抵押单位的质素等 次级房屋信贷经过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华尔街用财务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组合、包装,就以票据或证券产品形式,在抵押二级市场上出卖,并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购买,从而赚取丰厚的回报。 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已经导致全球损失了7.7万亿美元,并且使危机扩大到全球其他领域,创造了金融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个金融危机。 其实,美国当年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发病根源来自八十年代里根总结的经济政策,即把美国人民或美国公司变成一个“负储蓄的经济单位”。当时美国人民都在花未来钱。曾获诺贝尔经济奖的哈佛大学经济教授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指出:“美国公司总裁的天价薪酬已破坏了企业的监察系统。总裁不真空的公布企业盈利,但事发后却还能财富满载而归……”,这些话道出了美国当年的企业与金融架构已出现巨大的结构型缺陷。 次贷危机虽然早已过去了五年多,但我依稀还记得那段期间的一些令人悲痛的景象:  ·你手中的股票只剩下60%-70%的市场价值? ·你的投资基金的价值只剩下25%-30%? ·你的银行朋友被裁了? ·你的生意突然一落千丈?……  重提雷曼兄弟事件,是希望提醒曾为密你债券风波拖累的国人,以及所有遭受那次危机洗礼的国人,不好忘记从中吸取到的珍贵人生经验。在这诡异的商海中,贪婪是失败之母。就像华尔街那些贪婪的银行家们,他们至今只做对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告诉了世人,没有道德的人所造成的灾害是何其的大啊! —-本资讯摘自【怡和世纪】之【怡和天地】,作者戴文雪先生为新加坡同安会馆理事

会员博客

厦门集美街道办事处来访

同安家乡集美街道办事处的一个代表团,为摄制一套陈文确陈六使兄弟的专题纪录片,2013年5月2日到同安会馆访问和搜集资料。     集美街道办是因负责修缮“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工程制作纪录片,以介绍陈家这两兄弟的生平事迹。而整个修缮工程,则是配合集美学校今年庆祝创校100周年纪念,这个纪念活动,已列为国家级庆典,10月时将大事庆祝。     集美学校是同安先贤陈嘉庚所创办,陈家两兄弟也大力资助兴建。陈家兄弟同是同安集美村人,其中陈文确在1946年到1964年间,曾担任我会馆主席职。在战后复办会馆时,他是主要的领导人。     集美街道办代表团一行四人,由集美区海联会名誉会长陈月莲乡亲担任顾问,团长是厦门凹凸影像中心艺术总监杨景初,他也是厦门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另外两名团员是编导兼摄影师连芷平和摄影助理张新欢,这家公司承包整项摄制工作。     代表团当天傍晚到达我会馆时,获得林树南主席和理事同人热情接待,宾主进行了友好和亲切的交流。陈家两兄弟的四位后人,即陈六使的孙儿锡福(65岁)、锡佳(60岁)、锡瑜(57岁)和陈文确的孙儿锡耀(44岁),也一起陪同到访。     据陈月莲乡贤介绍,“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原是陈文确的故居,建于1937年,它有两栋三层楼的主副楼,老宅融合了西方和闽南建筑风格,陈家后人后来将它捐献给政府,托付街道办保管。由于它风格独特,文确楼已保留为古迹。     配合集美学校今年庆祝创校100周年纪念,政府决定将它修建为文物馆,展出陈家兄弟的文物史料,以表扬和感激他们对国家与家乡的贡献,也作为集美学校的一项献礼工程。     陈列馆的修缮工程目前进入中期,预定今年9月可以完工。往后,陈列馆将由政府专业管理。陈列馆就位于陈嘉庚纪念馆隔邻,游人以后能以套票形式,一次参观两个展馆。     另据团长杨景初透露,除了摄制纪录片和搜集史料,他们也会制作五个与陈文确陈六使生前相关团体机构的建筑模型,即同安会馆、福建会馆、怡和轩、南洋大学和中华总商会展出。     他说:“模型是以电脑分析制作,百分百精确细腻,例如建筑物的门户可以开启,户内可以开灯等等。”     摄制队伍因此在我会馆内拍摄牌匾、大门、外观和模型,并且就陈家兄弟对国家社会会馆的贡献等课题,与林主席和文教股长戴文雪作了访谈。     我会馆过后设晚宴款待来宾,美酒佳肴当前,宾主畅谈更欢,晚宴一直到夜晚10时才结束。道别前,大家相约今年10月在集美重聚,以参加集美学校创校庆典,同时参观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 (余经仁稿于2013年5月)

会员博客

留中学生寻根之旅

会馆年轻会员汪丽旋小姐现留学中国北京。2013年2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爆米花版刊登了她发回的一篇文章:【寻根之旅】,以下是全文转载。 寻根之旅        放寒假了,我回家之前,特地前往厦门老家看了看,开始了我期待已久的寻根之旅。寻根的过程并不长;由于得到许多当地人的热心协助,我在短短一天时间里,便从南华路的城隍庙走到中国最美的厦门大学,而后走进爷爷奶奶的故乡,取到族谱。         我祖籍福建同安,爷爷姓汪,奶奶姓孙。汪孙两家所属的村庄彼此相连,因此两家人有好几代都结为亲家。爷爷的村庄“英村”正面临拆迁;本应是英村的地方有个叫英村小学的学校。我到这所小学拍照留念,也算是回到汪家了。  感觉亲切又神圣         奶奶的村庄“孙厝村”还在,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追寻奶奶这一方的族史。孙厝村里,看似中国各地方都有的小区街道却对我形成了一股既亲切又神圣的威海。当时萌生了一个念头:倘若曾祖父母没有坐上那艘前往新加坡的轮船,我就是这一区的人了,可见当时他们的决定对子孙命运有多大的关键性和深刻。对了,孙厝村还有个卖豆花的流动小贩,一杯两元人民币,很好吃,也跟我们新加坡豆花的味道差不多。         我在孙厝村也到访了乐安中学,走进去时遇到了一位姓孙的管理员。他说那里的人都姓耿,他自己也姓孙,而乐安中学是改革开放后,孙家华侨捐款建成,目前全校有2000多名学生。管理员说,他在50年代上学时很穷,可只要天天上学就有新加坡孙氏化作捐赠的饼干吃和牛奶喝。至今,他非常感恩,一直铭记在心。原来的新加坡华社有这么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          这位孙姓管理员也非常热心,帮我联系富有历史底蕴的孙氏公会。我从孙氏公会那里学到了很多华侨历史研究的书籍。说到族谱,基于自己对于古装片的假想,我一直以为族谱就像一本武林秘笈一般,是一本破破烂烂的小册子。虽然说以往的族谱可能确是,但现在的族谱却都是彩色精装版的,如同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我把族谱带回新加坡,爷爷奶奶很是开心。族谱是繁体字,也有很多古文,要耐心研究。 维系华人社会的支柱          来华留学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圆满结束了。仔细想想,社团、学校和报时是维系华侨华人社会的支柱,在中国亦是。没有孙氏公会、乐安中学和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孙厝街的媒体网站,我也无法如此顺利地完成寻根之旅。当然,没有厦门人的热心协助,我也无法获益良多。         寻根之旅对我意义非凡。我本身就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随着人们流动率日益增加,身份认同也日益复杂化。我们新加坡本就是一个移民社会,也从未闭关自守,积极把世界的各种文化带入我们的社会里。因此,我们继承的是日益多元的文化遗产,即便是华人文化也是多元复杂的。不回顾过去、理清历史和自己的内在联系,就无法清晰各文化元素和权威的定位,更无法确立未来。       将寻根之旅看做一种必经之路有着洗涤心灵、反思和重塑自己的重要意义。这个寻根“仪式”我已完成,而内心深处的许多“为什么”也已得到让人满足的答案了。

会员博客

冬至家庭日的意义

戴文雪 18-12-2012     冬至是中国习俗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今年的冬至,正好是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个纲民迷信谣传中是世界末日的这一天。无知的人士个个心怀鬼胎,恐怕美雅人的末日预言真的会实现。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作为华夏文化后裔的我们,不去深入认识自已祖先的文化结晶而去尽信西方人捏造出來的谣言所迷惑,怎不令人惋息?    上个周未,我帯着家人参予了一项庆祝冬至家庭日的活动。共有一百多位热心的公众出席,场面热闹,温馨。活动内容包括介绍冬至的起源;古人祭祀祖先的仪式以及讲觧汉服及汉礼仪;吃汤圆的意义⋯等。我觉得这是一项意义深长,在本地鲜少见到的文化活动。其实,在年青国人中,能知晓冬至要吃汤圆的人已不多见,更何况是深入了觧冬至大过年的这个华人传统内涵的人士更是少有。常年生活在终年是夏,一雨成秋的国人当然体验不到寒冬的真正苦味。冬至对许多年青国人似乎只变成了阿公,阿妈的事,与他们風牛马不相及。在表面上看,这看法似乎也没什么大错,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我国华人社会的远憂。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二:1)国家要富强,必先强化其国民,国民要富强,必要先强其文化。文化不只是衣食住行,也包含了做人处事的价值观。反观我们不少年青国人醉心于追寻科技文化,终日泡在纲络世界而不言累,生活日亱颠倒,手机和电脳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父母与师长。他们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上一代人所强调的圣人训,弟子规等价值观之间的巨大差異,是众多我国家庭中常见的落差和障碍。觧决方法之一還是要通过教育,尤其是从生活教育着手,因此,从这角度看,多鼓励像冬至家庭日这类的民俗活动是件有意义的事。尤其通过我国众多会馆的参予。 2)在14-12-12美国康湼狄格州的惊人校园枪杀案震撼世人。二十歺枪手青春年华,为何会变成杀人恶魔?是他个人心理问题还是不良的社会环境,或是纲络无所有的信讯令他走上恶业的不归路?這是值得我国家长、老师们去思考的严肃社会问题。我国的教育政策目前正处在从以往的成绩为本位的制度回归到现在的以道德价值观为主轴的教育政策。这是件好事。因为科技虽然发达,但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还是需要靠人来传授而不是依赖电脑。因此,让你的孩子从小接触祖先传下来的良好习俗,并加以发扬光大,这也是件強民的良策。尤其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和冬至有所了觧,我们的孩子才会对祖先传下来的各种习俗有深一层认识,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总比填鸭式教育方法更加有效。    冬至这一天,在古代,是冬天的开始,从冬至那天起,九九八十一天后,经过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之后,严冬才祘过,人们又再开始另一个新的一年。冬至令人有机会歇下双脚,反省一下应要怎么去渡过即将到来的一年。    正如北大教授季羡林所说的"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绝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我如果有一天工作没有收获,晩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冬至对我们短暫生命里的深层含义,还不是与此有同工異曲之妙吗?并祝会员们,明天会更好!

会员博客

学习国画的乐趣

汪丽旋     这学期,我选了一门国画课。还记得自己在爱同小学时,也学了四年的国画。当时,每周日的八点至九点半,我便会到学校学国画。我们会先围着老师看他做示范。接后,大家便有大约四十五分钟完成当天的作品。还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个小条规:上次课画得较好的同学,便能在这堂课上用质量较好的宣纸画画。还有,用质量较好的宣纸的同学也不会太多。因此,对于我而言,每次分发宣纸时,我都会很期待老师发给我质量较好的宣纸。这也应该是老师鼓励大家认真画画的方式吧。     如今,每周一下午一至四点,我都会爬到课室楼的第五层上课学国画。当我们这群大学生首次围着高老师做示范时,我感触蛮深的。那一刻,在爱同学画画的一幕幕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没想到十年光阴过得如此迅速!当然,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高老师不会临摹整幅画给大家看,而只会画重点和教技巧。其余的便由大家自己来摸索和把握了。画画时,高老师也会播放古典音乐。因此,我们也能更容易地陶醉在作画其中。     在此,本人就献丑附上一些自己在前几周上课时的作业练习。希望大家会喜欢! 祝福大家一切顺心如意 汪丽旋 北京 2012年3月12日

会员博客

北京来函

戴佳音     各位同安会館青年团好友,你们都好吧?     今年八月尾,NTU的生物医学课程一结束,我就匆匆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课.也迈开我下耒要在北京留学两年的第一步.     开学的日子都是忙得像无头芲蝇。好不容易才等到一个空档。     记得那是9月17日那天下午,我参加了YWLC China Chapter (Beijing) 迎接新学年的迎新活动。当天的活动是在南锣鼓巷举行。这个地方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头之一,里面的街道依然保留着胡同名,而且每栋房子经过一些小改装后,变成个个小店铺,新老结合,带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当天傍晚,我和几位在北京和清华大学念书的学生和交流学生一同在这道街上逛了一趟。一路为我们还品尝了很有当地特色的小吃—羊肉串。它的外形和我们在新加坡吃的 “沙爹”很相像,但口味非常不一样。在那寒风细细的夜晩吃羊肉串,身体一刹那间就变得更加温暖。过后我们到了一间小餐厅用餐,然后再到一间咖啡馆喝杯热饮,才结束了当天的节目。     这次的活动,让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也让我在繁忙的功课中挤出一絲时间,寻找到一些轻松、和愉快的时刻。我感谢举办这次活动的YWLC China Chapter (Beijing) 朋友们,他们让我首次踏进南锣鼓巷,在寒冷的北国感受到朋友的温情, 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末了,有空我会多写信给你们 祝大家,平安、健康! 戴佳音 于北京 8/10/11

会员博客

南中师生观光北大清华校园

汪丽旋 南中师生观光北大清华校园 不知狮城的亲朋好友们别来无恙吗?北京已步入深秋,校园大片的树叶已是金黄色了,非一般的美丽。 上周末,南洋女子中学校的双文化师生们来到了北大清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何况,来的是自己的老师和师妹们。早晨,清华的南中校友们便带着她们参观清华校园。过后,她们大家都到北大享用午饭,师妹们问学姐们问题,学姐们也分享自己留学的一些生活点滴。接着,北大的南中校友们便带领大家参观北大校园。我们沿着图书馆、博雅塔和未名湖走着,体验一下北大的“一塔湖图”。老师和我也拍了一张照,老师还是看起来这么的年轻啊!终点站便是北大西门了。大家合影后,便挥手告别。四年前,我也是这么去北大参观,而那时候是本地生带我们走的。现在赴北大清华观光的南中师生团队,我们尽量由校友们带领,希望这会增加多一份感情和多一份意义吧!  在此,再次问候大家一声!希望大家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汪丽旋 @北京 2011年10月31日

会员博客

同安子弟远赴中国求学

汪丽旋     新的开始    新学期又开始了,又回北京上学了!大学生活确实是多姿多彩的。上周,在北京留学的新加坡人便聚集一堂,迎接新一届的大一生和交换生们,一同共度一个美丽的中秋夜晚。       当夜,首次放孔明灯的我,十分兴奋。我的小组成员便各自在孔明灯上许下心愿。虽然,当夜北京非一般的寒冷,但是当大家看着孔明灯一一在空中飘舞时,心里便感到非常温暖。杨荣文准将正好在北京大学,他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们年轻人一脚在学堂,另一脚却已踏入社会,而我们总希望有“高人”的指导和鼓励,让我们更有方向感地生活和更有信心地追求梦想。因此,虽然与杨准将只交流了几天,但是我已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    在神舟大地生活十分充实。但是毕竟远离家乡,不管自己所在的环境多么舒适或相似与我国,也远胜不过与同乡人共度中秋。希望在家乡的家人与朋友都幸福美满,也在此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汪丽旋@北京 2011年9月12日

会员博客

与导演面对面–【新加坡风】小记—My view on Director’s Time: Singapore GaGa

作者:林友赏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一篇什么“影评”,只是一名懵懵懂懂的观众、与会者事后的一点感想。     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同安会馆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动:       “与导演面对面:《新加坡风》”。由同安会馆青年股股长、新传媒新闻主编林丽平小姐主持,获奖导演陈彬彬小姐,莅临现场同观众分享心得。     这次的活动首先就是放映《新加坡风》。它是一部让新加坡人产生共鸣的本地制作纪录片,它记录了各族国人在一天内不同的经历,并通过各种声响如音乐、叫卖声、方言新闻等,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部记录片在本地Arts House放映时,连续五周满场,后加播两周。     导演陈彬彬为了这部纪录片花费了十万元,好几个月的时间,肯定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新加坡风》的涵盖面很广,显现了导演的宏愿壮志,而要在短短的一小时里充分展现它的全部内涵,却有可能陷入内容稍嫌庞杂、重点不够清晰、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等问题,是一项吃力不讨好、尾大不掉的工作。所以个人认为它应该是一部总集的名称,底下还有几个集子。每一个集子都有一个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主题思想,只筛选适合的故事,忍痛删除不相关的内容,而且分别为每一个集子加上适当的说明和旁白,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次的活动,反应平平。一个星期之后,会馆将召开会员大会,不久之后,又有一个品尝咖啡的讲座。个人认为有些活动可以适当的、有选择性地结合起来,比如这次的“与导演面对面”和会员大会可以在同一天先后举行,如此能调节、减轻主办当局的负担,协调参与者的时间,活动与活动之间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充实活动的内容,增加出席人数和热闹气氛,避免出现冷场,和出席会员大会法定人数不足,必须延后开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