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博客

五条港 中国境外的同安村

五条港人口六七百人,他们当中有99%是福建同安人的后裔,这很可能是中国境外独一无二的同安村。 这里的同安人,几乎是完整地保留着祖辈的风俗习惯。比如说,他们都讲着浓浓腔音的闽南语,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着灯号,好像太原、紫云、颖川与西河等等,以示自家的乡源。 即使是捕鱼的渔网,也是承继祖先用的七星网。 每逢过年过节(春节和三月三),人们一定烹煮家乡传统的名菜薄饼庆祝。 因为是同安村,它与新马的同安会馆也结有一段缘。 上世纪90年代,当地的同安联谊社为翻新会所,曾向新加坡同安会馆筹款,会馆当时共集资了6万多元,连同马六甲的同乡会,一起协助他们完成拥有新大楼的心愿。联谊社为表感激,其中二楼特取名为“新加坡同安会馆楼”。这个高三层的大楼,屹立在街中央,是全村的最高建筑,也是当地的地标。 Pulau Ketam  in Malaysia – A Paradise of Crabs Written by Woo Keng Jin Photos by Ang Shiuh and Tai Boon Suat Chinese poet, Tao Yuan Ming, of the Jin dynasty once wrote : a fisherman from Wulin accidentally discovered a Peach Blossom Spring ‘with orderly houses and criss-crossed …

会员博客

翔安乡里行

 作者 蒋黎金 by Mr Chiang Lay Kim,PB,PBS       1959年,也就是毛主席发动大跃进的第二年, 我离开中国到新加坡来.     大约半个世纪后, 我在4 月19 日,回去我的家乡曾林。 曾林处在马巷镇的北部,离开马巷大约有1 公里。     当我回到家乡时, 思潮满腹, 一切的情境就如贺知章在《回乡偶书》这首诗里所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乡村里到处遛达, 看到一切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使我无法辩別。 当年离开时到处可见的粪池已不复存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自来水和卫生水喉的設备。     我在乡里短住期间, 受到所有的亲戚热情的欢迎和接待, 更使我惊奇的是一位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林财水先生的造访。他已成为一位大老板, 在马巷有一间规模宏大的面条制造厂。 他说,我们的同学朱金塔先生是前马巷镇长,但他已去世; 而朱再兴同学乃同安副县长,刚刚退休。 由于行程关系, 我无法和他们见面, 希望下次回乡时能和他们再团聚吧。 A Trip to a Village in Xiang An I left China for Singapore in 1959, which was the 2nd year of the great leap …

同安先贤

才子辜鸿铭(1857-1928)

蒋黎金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同安曾出过一位才子叫辜鸿铭. 1857年, 辜鸿铭出生于马来亚槟城. 根据厦门日报报道, 他的祖籍乃今翔安新店浦尾村, 父亲在一橡胶园内担任司理. 英籍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认辜鸿铭为义子. 13岁时, 带他到英国接受教育, 以优异的成绩荣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土木工程, 获工程文凭. 之后又赴巴黎大学学法文. 1880年, 他学成回返槟城, 不久到新加坡海峡殖民地 政府任辅 政司. 在新加坡他与马建忠交往, 马建忠对中国文化学识渊博, 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 三年后辞职回槟城老家, 开始补习中文, 学习中国文化.        1882年,他到香港去, 继续学习中文, 闭门苦读. 经过几年的认真学习钻研, 辜鸿铭进步神速, 中文已有很深的根基, 但还无法渗透深奥的古籍.       1885年, 辜鸿铭回去中国, 应邀入张之洞幕府, 担任洋文案, 深得器重. 1905年, 上海”黄浦浚治局”成立, 辜鸿铭被聘为督办, 在职三年. 宣统复辟时, 任外交部侍郎, 后擢左丞. 1910年1月, 清廷赏给进士, 同年, …

History 会员博客

过去同安乡村地区的卫生设备

蒋黎金  文  我四份之三的童年是在我的家乡曾林村度过。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别说乡村, 即使是附近的马巷镇也没有卫生水喉设备,乡民们怎样处理他们的排泄物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得到的。大体上,他们用以下三样设施来解决:  粪坑  同安人称它为“塞哈”。 村里到处都有塞哈, 塞哈是在地下挖的圆井,直径大约有两米, 深大约有三到四米,井面一半空着, 另一半除了个入口,由矮墙围着,这是村民们大小便的地方, 由于不够隐蔽, 女性们多数不敢到塞哈去方便。 收集在塞哈里的排泄物,村民们把它当做肥料,用来种植蔬菜瓜果。每当夏天一到, 由于天气炎热, 塞哈到处都是苍蝇,一旦下起绵绵大雨,排泄物溢出地面,真是臭气熏天, 不小心跌入塞哈而溺毙的事件也曾发生。  尿壶 这是男人夜间小便用的,所以同安人叫它做夜壶,每间睡房都备有一个,放在床底下。每隔三四个月,就会有人付点小费来收集夜壶里表层凝固的沉淀物,据说这些沉淀物可用来做药,又有人说这是用来种植某种药草所必需的肥料。  屎桶 大都是用木做成的圆形桶,同安人叫它做粗桶,这是妇女们大小便用的器具,通常放在床边的地上,桶的前面衔挂着一块布来遮蔽它. 每天早上,妇女们就会把粗桶里的排泄物倒进塞哈里,然后到池塘边洗桶。  当时的卫生条件虽然差,但也没有严重的传染病发生,只是小孩子们多数会染蛔虫。 SANITARY FACILITIES IN TONGAN VILLAGES IN THE PAST  Chiang Lay Kim  I spent three-quarters of my childhood in my hometown, Zenglin village. That was in the fifties of last century where even …

同安先贤

热心公益的陈六使(1896-1972)

杨宝泉     提起民办南洋大学的倡议人,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是陈六使先生。     陈六使是同安人,出生于同安集美社的渔民家庭,兄弟七人中排行第六。19岁时南渡新加坡。1925年至1940年间,陈六使和他的兄长陈文确创立的益和树胶公司,业务突飞猛进,成为当时新加坡生胶加工第一线并制成各级树胶玄熏胶片,大批输往欧美等国。     陈六使身为海外华侨,从商之余,对当地社团兴革及民间慈善福利事业,慷慨捐输;对其祖籍国救亡救灾活动,更是义不容辞。1937年,陈先生接任新加坡树胶公会主席,积极响应当时的南侨筹账会,在各方支持下共募得义款129万元之多,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1941年,陈先生众望所归,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与其他领导人,负责策划战时民防,招募劳工修建飞机场,维持交通运输的协调任务。     新加坡沦陷后,益和树胶公司的业务停顿。战后,百业待兴,陈先生即恢复业务。50至60年代,树胶种植及加工生产,是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历史上最繁盛时期。       1950年,陈六使被推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及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慨捐30万元首倡赞助马来亚大学。1951年又募得叻币20余万元,捐充建筑防痨医院经费。此外,陈先生也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先后动用基金,分别捐助道南、爱同及崇福三校,并策划兴建和扩建光华学校和南洋女中等校舍与设备。        1953年,他倡办一所民间大学――南洋大学,并以身作则,认捐500万元即获新、马、印各地华社响应。福建会馆公决献地450英亩,作为建校校址。南大终于建竣,1956年3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1960年4月2日举行落成典礼暨第一届毕业生典礼。据史料记载,出席盛典的各地区各界嘉宾超过30万人,为新加坡开埠以来最大盛会。       1953年10月,以他为首的中华总商会,积极争取新加坡华侨成为公民的运动,获得成功。1957年,新加坡华校发生学潮,陈先生挺身而出,指出劳工阵线联合政府处理学潮失策,致使华侨中学发生“不愉快罢课事件”。       1965年,陈六使被选为同安会馆名誉主席,他鼓励乡亲,全力支持会馆扩建大厦计划,首先捐献建筑基金总数之10%作为倡导。     陈六使乡贤于1972年9月11日逝世,享寿76岁。当时,同安会馆致挽联,以示敬重。词曰:       “兴创学府,树业树人,期他日社会栋梁,出诸南大;    领袖群伦,立言立德,数今朝风云人物,还推六使。” 资料来源:中国《同安华侨志》、新加坡《联合早报》相关报导。

同安先贤

慈善家陈嘉庚先生(1874-1961)

杨宝泉     凡是老一辈的同安人,都知道陈嘉庚(甲庚)先生。     陈嘉庚,一位上世纪上半期最具影响力的先驱人物。他的生平事迹,老一辈耳熟能详。近10年来,一些有志于探索新加坡近代史的年轻人,正努力收集新加坡先驱人物的史料,包括陈嘉庚先生,这是可喜的现象。     陈嘉庚先生生在民族兴亡、外侵频仍的时代,身为华侨一份子,他不但关心其祖籍国――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对当地的教育、文化及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尤巨。时至今日,新加坡仍受惠于陈嘉庚先生在各方面的开创之功。     陈嘉庚在中国集美、厦门办学,也在同安创办医院。在新加坡更资助和兴办不少学校。“倾家兴学”的美誉,陈嘉庚当之无愧,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是陈先生一生奋斗不懈的动力。在辛亥革命活动中,陈先生走出了经商发家的小圈子,积极投入民主革命的行列。     陈嘉庚被誉为“爱国华侨”,更是新加坡工业先驱人物。据史料记载,1922年,陈嘉庚企业发展神迅,资产达1200万元,成为名震海内外的“橡胶大王”。1926年正是陈嘉庚事业的顶峰时期,其公司属下员工达3万人,共有148家分公司、办事处及销售店,分布于五大洲48个国家及地区。     据史料显示,陈嘉庚任人唯贤,除了华人之外洋人也不少。公司聘请多名化学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园艺师、食品、砖瓦、制药、制革等技师,还特别聘请美国退伍陆军少将约翰爱德华,专门管理和发展美国树胶市场。陈嘉庚企业除了米、树胶主要业务,其工厂生产均采用先进工艺,产品种类繁多:车胎、胶带、黄梨罐头、饼干、雨衣、鞋子、帽子、塑胶玩具、肥皂、爽身粉、头痛粉及消食丸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陈嘉庚以海外华侨首席代表身份赴会,备受礼仪与尊重。当时他持的护照是由英国殖民地总督金森签署,国籍是英籍殖民地公民。     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安葬于集美“鳌园”,享寿87岁。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7月18日举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陈嘉庚与李光前展览》,介绍这两位知名人物之生平事迹,深受各界好评。 资料来源:中国《同安华侨志》、陈乃昌之《陈嘉庚先生的最后岁月》、《集美校主陈嘉庚先生》一文、新加坡《联合早报》相关报导。

同安先贤

为广东东莞奠基的陈傥

广东东莞目前是一个很繁华的城镇, 到处工厂林立, 有世界工厂之称; 但万万没想到开基祖竟然是一位叫做陈傥的同安人. 2003年,东莞一位退休中学老师在整理陈姓族谱时, 发现他们是一个名叫陈傥的后代. 根据族谱里的记载, 陈傥乃来自福建省同安县的义井村. 陈傥在宋朝的时候被派到广东惠州做官, 离现在大约有800多年.  退休后,他带着三个老婆,六个儿子,沿东江旅游来到东莞,他觉得那里风俗淳朴, 山明水秀,就定居下来,没有回去福建. 东莞现在有六个陈姓的村落. 这6个村落目前居住着1万多名陈傥的后代, 从这些村外出的,也大概有近万人. 近年来, 每年都会有一批批东莞的陈姓族人纷纷到同安来寻根. 但义井村到底在那里呢? 厦门已经重新划分区域,同安县并没有义井这个地方. 其实, 他指的是今翔安的姑井村, 以前叫义井村. 这些东莞的陈姓族人非常的热心,他们捐献巨资重建姑井宗祠, 重建工程完成时, 在4/2/2007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 东莞宗亲组团200余人回祖籍参典祭祖, 海峡导报 以 “800年前,我们的祖宗在厦门” 作了专题报告.  资料来源:海峡导报 Mr. Chen Tang Dongguan is now a bustling town with factories everywhere, giving it its name as the world’s factory. It is surprising that …

青年股

年轻会员搞烧烤会促进交流

 (余经仁稿于2014年12月)   12月6日,年轻会员办了一场烧烤会,吸引整30名会员参加,“成绩”斐然。   这些年轻人,在悠美的池畔环境中,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悠闲聊天,或交换工作经验,或畅谈读书心得,乐也融融,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夜晚;这些年轻会员,以我会馆的奖助学金得主为主,年龄都在30岁以下。   会馆年轻人上次搞活动,是在2012年3月在东海岸公园骑脚踏车,两次活动间隔了两年半。    推动这项烧烤活动的是副产业股长陈汉栋,这是他在去年力推年轻人主办中秋晚会后再次“出击”,他热心推动会务,赢得理事会同人赞好。   陈汉栋在接受同安网站的访问时,述说了主办烧烤会的原委。   原来,在去年成功主办中秋晚会后,这批年轻人马上投入明年春节晚宴的筹备工作,大家也相约一天开会详谈细节。   “最后大家决定,在会议结束后来个烧烤会,这样既能继续欢聚,也给自己慰劳一番,烧烤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促成.”   烧烤会也获得青年股长陈骏名、康乐股长蔡鸿达与干事林俊融、产业股干事洪健凯支持参与,大家一起为烧烤会策划忙碌。    烧烤会是借会员江丕显与黄秀琼夫妇在裕廊东柏奥花园的公寓举行,江家一向就积极参与会馆的活动,两名女儿曦文和倩瑜品学兼优,都是会馆奖学金的得主。姐妹俩在2011年时,曾参与会馆第一次“回乡教英文”的活动,到古宅小学教导学生学习英文。    江家不惜麻烦、提供场地供会馆举行烧烤会,夫妇俩在受访时,只以一句“举手之劳”轻淡相对,他们力求奉献、敦乡睦谊之情,不言而喻。    第一次参与活动的王超超(23岁,国大建筑系二年级学生),对会馆这项活动表示赞赏。  他说,活动挺有意义,气氛又好,它让大家无拘无束交谈,很能促进彼此间的交情。   江倩瑜(18岁)一样同意,它让大家有机会可以结交新乡亲朋友,因此希望往后能够继续参加。   上个月刚加入会馆成为会员的余文沣(29岁,媒体制作人)则表示,与老一辈的乡亲交谈,其实也是愉快的经历。  他说:“这些前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他们一席谈,增长许多知识,收获丰富。”  他也期盼参与会馆的下一场活动。    对于年轻会员组织活动,理事会同人都特别兴奋,纷纷到场支持捧场,并借机会与年轻人互动沟通,了解他们对会馆的要求与期望。   这些同人包括了林树南主席、三位副主席张子杰、林建和与林蔼能、总务沈武平、财政陈皆成夫妇、文教股长余经仁与干事叶鹏飞夫妇、交际股长曾英庭、副福利股长蒋福励、国际关系股干事陈瑞成和查账戴文雪夫妇。    林主席也表示,只要年轻人愿意组织活动,会馆都会全力支持。   他指出,会馆在财力方面能够从容应付,因此不存在或担心经济的问题。   “我们只希望年轻人可以踊跃参与活动,并且早日成为会馆的工作团队,让团队年轻化,这样,会馆接班有望,往后才能够继续为乡亲提供更好的服务。”

与外宾交流

我国驻厦门总领事拜访会馆

         我国驻厦门总领事馆候任总领事池兆森,为加强认识本地闽属会馆,2014年12月8日前来我会馆访问。  池兆森近日获我国外交部调度,2015年1月将派驻厦门出任总领事,因此先行展开熟悉工作,了解本地闽属会馆与厦门市的关系,以助自己上任后工作胜任愉快。  池兆森年轻有为,精通双语,是资深外交官,2001年至2005年期间曾派驻东京大使馆,之后也在上海总领事馆任副总领事,服务四年;他也担任过外交部长杨荣文的特别助理。  池兆森当天上午到访时,获得主席林树南、副主席林建和、总务沈武平、文教股长余经仁与副产业股长陈汉栋同人接待。宾主进行了友好交流,历时超过一个小时。  我会馆同人向池兆森简介了会馆的成立历史、现时的职务功能,与家乡同安区的关系等等,也汇报了10月刚组团回乡访问考察,并会见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洪成宗主任。另外,由于我会馆是世界同安联谊会的常设秘书处,刚在上个月底成功主办了世联会顾问团的扩大会议。  池兆森在获知我会馆明年底将会组团回乡出席世联会时,欢迎我会馆到时前往总领事馆访问。他也希望我会馆与他经常保持联系。  访问结束前,我会馆同人预祝池兆森在闽工作顺利,进一步提升新中两国的外交关系。   (稿于2014年12月)

与外宾交流

会馆组团赴马国吉胆岛访问交流

我会馆近日组团,越洋过岛,访问马国吉胆岛两个同安世界联谊会的团员乡会,加强乡谊。  吉胆岛位于雪兰莪州巴生港外,岛上的这两个乡会,一是吉胆村泉顺发公会,另一是五条港同安联谊社;五条港村居民有六七百人,他们当中99%是同安后裔,因此享有中国境外同安村的美誉,十分具有民族色彩。  我会馆是应泉顺发公会的邀请,参加它成立50周年的庆祝活动,共襄盛举,并顺道访问五条港同安联谊社。  这也是我会馆继2013年8月访问吉胆岛后再次出访,访问团连同家眷一行20人,由林树南主席担任团长。这次访问团的年龄层概括老中青少,是一次难得的组合。         另外,印度尼西亚的同乡会——同安互助基金会一行六人,在总会长魏耀坤带领下,也加入我会馆的访问团同行。新印两国同乡会同车共行,显示两地乡情深深,关系紧密。         访问团是在12月24日清晨出发,傍晚抵达巴生后,巴生雪隆同安会馆获知新印同乡会路过,坚持安排晚宴招待,以尽地主之谊。当晚,正副会长郭可培与高建利、总务洪有利以及青年团、妇女组理事都到场接待,新马印同乡共聚一堂,诉尽乡情,乐也融融。而彼岸同乡的隆情厚谊,也让人难忘称道。        隔天上午,五条港同安联谊社包船,把我访问团从巴生港码头送到目的地,联谊社的理事们由正副会长郭文进与苏记率领,在渡头热情迎接;苏记也是五条港村长。  随后,宾主安步当车,一起步行到百来公尺外的联谊社会所。这个会所重建于上个世纪末,它有我会馆与理事同人参与出资兴建,因此,团员到访,格外感到亲切自在,仿佛回到自己的家园。        郭文进乡亲在讲话时,汇报了联谊社的一些发展。  他透露,由于楼高三层的会所是村中最高建筑,联谊社应用这个优势,将屋顶租出装设人造卫星,这一来,全村可以享有先进的电信服务,而联谊社又能够从中收取租金,作为社员的福利用途,堪称一举两得。  对于联谊社热衷照顾村人福利,我会馆随即认同参与一份,即席捐出2000令吉(折新元约850元)作为明年春节的敬老基金,以示友好。  过后,在联谊社理事的陪同下,团员走访五条港人家、庙宇与学校,了解村民生活以及村人如何将渔获加工制造。午餐时间,联谊社设丰盛午餐招待,桌上佳肴尽是最新鲜的鱼虾螃蟹海产,让人大快朵颐。   午后,大家越海前往吉胆村,参加泉顺发公会成立50周年的庆祝宴会。  宴会是在村上的华联小学礼堂举行,宴开70多席,场面隆重盛大。宴会的节目十分传统,有二十四节令鼓表演,还有颁发奖牌给予有功受封的乡亲,再次肯定他们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餐后,主人唯恐招待不周,许亚陇会长又盛邀新马印同乡到他们会所,再叙乡情,同时卡拉OK斗歌一番。及至三杯下肚,大家已忘了来自何处,只记得彼此同是同安一家亲,一时乡情绵绵,难分难舍。聚会到晚上8时,眼看夜已深,大家这才尽欢而散,回返本岛。  第三天上午回国前,巴生雪隆同安会馆盛意拳拳,再安排当地著名的风味餐——肉骨茶给团员送行。除了总务洪有利夫妇及妇女组的理事到场外,马国同安金门厦门联合总会名誉顾问丹斯里拿督林顺平也抽空前来一起共进早餐;林顺平是马国上市公司帝亿置地(Titijaya)总裁。     对于这次出访,林树南主席总结说,它除了加深会馆理事同人的凝聚力外,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马印同乡会的乡谊。  “希望往后大家可以经常互访交流,把已经深浓的乡情,再推向一个高峰!”这次访问团除团长林树南主席,其他团员是名誉主席杨松鹤夫妇、副主席林建和与汪家裕、正副总务沈武平夫妇与林成基、文教股长余经仁、国际关系股长朱长辉夫妇与干事陈瑞成夫妇、副交际股长林平仲、查账戴文雪夫妇与儿子佳讯、会员余文沣以及互助部主任陈长贺夫妇;杨松鹤也是怡和轩俱乐部副主席。    这也是我会馆在一个月内二度北上马国访问,与当地的乡团或乡亲见面联系,加强乡谊。  11月25日,林顺平在吉隆坡设宴庆祝母亲81岁寿辰,广邀海内外各界亲朋戚友赴会,我会馆组团前往庆贺,代表团由主席林树南率领,其他团员还有副主席张子杰与林建和、正副总务沈武平、洪旭与林成基以及文教股长余经仁。当时,正值世界同安联谊会顾问团扩大会议开会在即,我会馆正好与见面的各个乡团,就商讨的相关课题提前互相沟通,因此,马国之行收获甚丰。          年轻团员获益良多        我会馆这次的吉胆行,吸引两名年轻人加入,给访问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        两名随行的会员是余文沣(29岁)和戴佳讯(18岁)。文沣是从事媒体制作,这回随团负责摄影任务,而佳讯则是在父亲鼓励下,一探五条港这个同安村;佳讯刚在华中修完高中课程,正等候入伍,他也是我会馆多年的奖学金得主。  两人在受同安网站访问时,都深表收获丰富。  文沣说,五条港虽然略嫌简陋,但是空气清新,远离尘嚣,那里人们生活简朴、悠哉闲哉,确实如书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因此,他有计划一邀朋友或乡亲,一起再访五条港,住上几天,以深入体验这里的生活。  佳讯则表示,对我们这些城市人来说,来到五条港,就好像来到一个天外世界,处处让人感觉新奇。另外,在五条港有机会实地了解村人的生活,看他们怎样加工处理渔获,是课本上所学不到的。  文沣和戴佳讯在此行中,都感受到同安村人的热情与好客之道。  文沣说,与这里的村人初次相识,但感到的却是一见如故,他们亲切热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也说,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绝佳的题材,他因此拍下数百张照片。  他感谢会馆安排这样的活动,让他有机会开扩眼界、增长许多知识。  他说:“日后会馆若组织任何交流活动,或者要召集义工到五条港服务,我将会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人!”      (余经仁稿于2014年12月底) 照片说明: 1:五条港同安联谊社正副会长郭文进与苏记(前排右二三)在渡头迎接访问团,右一是林树南主席,左一是副总务林成基。 2:团员参观联谊社,倍感亲切自在。我会馆与理事同人因资助兴建联谊社会所,会所二楼命名为"新加坡同安会馆楼",使我会馆在海外有了分馆。 3:在联谊社会所,宾主亲切交谈。 4:郭文进会长(右二)与乡亲互诉乡情,左起林成基、魏耀坤与副主席林建和。 5:访问团与主人在新加坡同安会馆楼留影纪念。 6:林树南主席(右六)赠送纪念品予联谊社。 7:团员参观村上的寺庙。 8:五条港村人将渔获就地晒干,成了村上一抹独特的风景。 9:在吉胆村碰上同安乡亲经营土产,团员都争相"瞎拼"。 10:泉顺发公会邀请团员上会所卡拉0K,副主席汪家裕(左二)一曲《干一杯》,激起大家干杯尽兴。 11:离开巴生前,新马印同乡在酒店前拍照留念。 12: 五条港同安联谊社的新加坡同安会馆楼  (余文沣、戴文雪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