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9 Result(s)
会员博客

趣谈闽南语“阵”

余经仁  原刊于《联合早报》 新加坡福建会馆为庆祝成立175周年,特别制作了一首闽南语歌曲《福建人,做阵行》,身为喜爱闽南语的闽南人,感觉十分有味。  “做阵”在闽南语中,是一起或结伴的意思,例如,大家“做阵”去旅行,就是说大家结伴一起去旅行。“做阵”有时也说成“斗阵”(tau tin)。  不过,“做阵”显然是指大动作,如果说,我们一起来吃饭、一起吟诗,闽南语倒是说成“相合”(sang kap)来吃饭,“相合”来吟诗。  讲到“阵”,也许是因为福建省大人多的缘故,福建人对它是特别”敏感”。  翻查手上的《厦门方言词典》,它就收集有一个关于“阵”的谚语词条——“输人伓输阵,输阵否看面”,或是“输人伓输阵,输阵鸟屎面”,谚语中的阵与面,在闽南语中有押韵,十分传神。“伓”(me)意思是不要,“否”(pai)是不好,也就是说,如果因为人的水准素质不够而失败的话,那无所谓,但绝对不能输在阵容人数上,不然就非常没有面子。  以此论断,如果有什么活动,潮州人、广东人都参加了,那么一定少不了福建人,而且要人多势众,争出面子来。  闽南语的“阵”,也是风雨的量词,例如吹来一阵大风,但这里的“阵”,闽南语念成tsun,它比汉语境界更高,因为意思不同,出现变音。  另外,阵也用在时间上,例如什么“时阵”(si tsun),意思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即阵”(tsit tsun),那时是“迄阵”(hit tsun)。

会员博客

告别勿洛食阁

我会馆总务沈武平在勿洛经营的食阁,6月底将约满结束营业,结果让同乡友好掀起怀旧风,纷纷到食阁举行告别晚宴。   过去八年,武平在勿洛北2道第412组屋经营的“悦华”食阁,曾是许多乡亲友好社交聚餐的地方,大家对食阁的环境与摊位,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美食有西餐、素菜、煮炒、泰国餐、烧腊等等,价格大众化,因此,它平时就吸引附近许多居民和老饕前来用餐。   5月31日晚,武平的一班朋友,趁佳节前夕最先登场,在食阁聚会并享用晚餐。   这班朋友,曾与武平同游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龟咯、泰国的甲米和合艾,他们后来也多次选在食阁聚会进餐,彼此建立深厚交情,对武平放弃经营食阁,大家也深感惋惜。为此,在食阁结束营业前,决定再来一次聚餐。   当晚的惜别晚宴,气氛热烈,美食当前,大家大快朵颐一番,饱后,再来一轮红酒,人人兴致更加高昂,或回忆旅途上的趣事,或谈古论今,乐在其中,一直到晚上10许,这才尽欢而散。当晚,沈武平与夫人黄完乡亲也亲自接待前来用餐的好友。   据武平透露,由于当局规定食阁业主,往后不能假手别人经营,作为“二房东”,他不符合条规,眼看6月合约期满,于是决定结束业务。   武平上世纪80年代从家乡南来新加坡时,最先当建筑技工,后来看准时机,转战餐饮业经营咖啡店,果然成绩不错,加上他长袖善舞,食阁从一家开到三家,使“悦华”品牌成为了本地的连锁食阁集团,勿洛这一家就是集团的第三家食阁。   在结束勿洛的业务后,武平的另外两家“悦华”食阁,照旧在红山一带的德普路营业。   (余经仁稿于2015年6月初,尹伯佳摄影) 图说:     1:乡亲友好听闻“悦华”勿洛食阁就将约满结束营业,专程赶来举行告别晚宴。 2:沈武平(左四)与夫人黄完(右三)亲自接待前来用餐的好友。 3:“悦华”勿洛食阁结束营业在即,友好举杯预祝沈武平夫妇(中)物色新地点发展,再开创事业。 4:告别晚宴惜别气氛浓浓,黄完忙着拍照,希望把这一刻留为永恒。     5:6月6日,会馆的一批老中青会员,左起戴文雪、林丽平、林俊融与戴清铁在食阁餐聚后,与沈武平(右一)合影留念。

会员博客

吃斋—Vegetarian food

作者:林友赏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神州大地,参观了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灵隐寺。地陪重点介绍了在那里出家修行的济公和尚。他以“酒肉肠中过,佛祖心中留”这句名言,闻名于世!     众所皆知,泰国是一个佛教王国,但国内肉食餐饮业欣欣向荣,在菜市场里鱼肉供应齐全。     佛教主张不杀生,因此劝导信徒吃斋。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对一些人而言,执着吃斋等同虔诚笃信,非严格厉行不可!但也有人主张因地因时制宜,无需执着非吃长斋不可!诸如可吃肉边菜,或只限初一、十五才奉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善良的心!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吃长斋多年,过去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时常一起吃饭,但因为他是一名武装保安人员,不能随意到处吃午餐,可用餐的地点没几个。他总是宁可饿肚子,无斋不吃。后来与他失散多年。一日,又与他重逢,又一起吃饭。我竟惊见他大鱼大肉往嘴里送!我惊讶的问他: “你不是佛教徒了吗?” “谁说的?” “你不再吃斋了吗?” “我看破红尘了!”

会员博客

边缘人生—Life on the verge

作者:林友赏 我出身于一个赤贫的家庭,年幼丧父,童年在一贫如洗中度过;长大之后,干的尽是不三不四的工作,笨到从来不敢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会出人头地。身为轻量级的人 物,我这一生看尽了人间无数的白眼和冷漠。有一回,我有事请教一名中学同学,他嘲笑我不学无术,认定与我交往是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有一回,我被调去某部门“办公”,要桌子没有桌子,要椅子没有椅子。又有一回,我向我的经理提出了个人的一点看法,他非常不耐烦,没听几句,抛下一句“You talk rubbish”掉头而去。。我在55岁时便退休,其中的一个原因,说得好听一点,自负一点,就是在舍得、放下的傻劲心态驱使下,不愿再为五斗米而折腰。     我一度还以为自己有很多朋友,后来审时度势,才知道其中绝大部分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自己骗自己吧了。一个没有权势、没有身价、没有学问的人,时不时总会被别人当成是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山芭佬!我早已心知肚明:目中无人的人,多少是有一点臭本钱的!     当然,话说回来:人世间多少鸟人鸟事,要怪最好还是怪自己不识时务、没有魄力、猫头蛇尾、养死自己!人生何所求?不努力和向错位的方向努力,都是人间随处可见的悲剧!     但又何访再给生命多一个机会:生在当下,活出自己!或许人生,又从今天开始! http://www.sgwritings.com/2550林友赏,新加坡出生,本地公民,年近六十。祖母、父亲和姑母约在八十年前由中国福建同安(今翔安)马巷琼头南来。父亲已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毕业于立化中学,后考取企业管理文凭。曾在银行业底层工作了三十余年。

会员博客

选择—The Choice

作者:林友赏 一日偶尔看了一篇英文短文:Entrepreneur or Fisherman? — Absolutely your choice!顾名思义,作者要表达的大意是一个人是想当一名成功富裕、日理万机的企业家,还是一个乐天知命、随意而安的穷渔夫,全看他个人的选择!他绝 对有选择的自由!以下是我个人当时的一点读后感:如果脚不着地,空谈理论,不从实际出发,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多少人的理想只能沦为空想、梦想罢了!而一 个人如果身价非凡、赫赫有名,若想早日“金盆洗手”、主动功成身退,虽然条件丰裕,看似等闲事,却总是欲罢不能,而不是简单、轻松、想做就可以马上做到的 事!     有道是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万万不能!     穷开心,可不是什么absolutely your choice!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人人都可以当一名知足常乐、悠哉闲哉的穷fisherman,有许多人连三餐都没着落:多少人沦落风尘、打家劫舍、冒死偷渡……还不都是为了money?我若不是因为生活简单,有一笔公积金可以依靠,又岂敢不知死,就冒冒然炒自己的鱿鱼, “早早”就退休了?     我不久前上银行,想利用自动提款机缴清十多块钱的信用卡欠款,不想机器出了状况。刚好有一名曾和我同事多年的职员走来 , 我连忙向她说明事故。她转身向保安人员说:“Machine怎么会坏?他没有钱还,却说什么machine坏!”所以说想穷开心,可不是什么choice!     一日,一名拥有硕士学位的经理,召集了几名老职员训话:“每一个人都有选择权!我一毕业就选择要当经理!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就能当经理,你们一个个都七老八老了,还在当小职员! Tell me WHY?"。令人诧异的是他为什么不选择当总理!?     某人说有朝一日给他中了一百万元的横财,他肯定马上退休享乐去了。奇怪的是后来他早已家财万贯,仍起早摸黑,苦干不已。(据说他一个人要“养活”几百个人!) 当然要当一名entrepreneur,更不是一般市井小民的choice。无业草民的我,唉,来生再说吧!

会员博客

教授诞生记—When a professor is born

作者:林友赏     一日,某会馆主办了一个讲座。讲题是“我的创 业历程”。主讲者杜先生当年是一名街边小贩,如今是一名成功的食品批发商。     杜先生讲完之后,还有一段自由提问时间,来宾之中,有几名青年才俊不约而同竞相发问。     第一个战战兢兢的问道:“请问我可以称您杜老师吗?”       “杜老师,请问……?”第二个不等‘老师’回答,就干脆利落地抢问了几个问题。       ‘杜老师’还在斟酌如何回答,“您以前怎么可能是一名小贩?”第三个口齿伶俐,紧跟着说:“您根本就是一名大学教授嘛!”       “杜教授,您好!今天很高兴能认识您!能认识大哥更是小弟一生最大的荣幸!”第四个不甘寂寞,信口开河,赶紧与‘杜教授’称兄道弟。       “不好意思,我忘了告诉大家,” 终于轮到‘杜教授’有机会开口了,他尴尬地说:“我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呢!”

会员博客

寻根—Root Searching

蒋黎金 图片说明 : 蒋氏家庙 Caption :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iang’s Family. 翔安有两个乡村的居民都姓蒋, 一个是曾林, 另一个是澳头. 我这次回曾林, 曾到祖廟去寻找记录以了解村里的历史. 但是却徒劳无功, 因为大部分的有关文物古迹在文革时已被毁灭掉. 目前所保存的记录乃抄录自海澄, 非常的简略. 记录说始祖乃蒋姓兄弟俩在明朝崇禎年间(1628-1644)从安徽移来福建, 落户曾林. 二房人丁兴旺, 长房人丁单薄. 他们留下以下的族谱给子孙后代沿用: 觀 均 文 景 倉 陽 昆 巨 以 堯 穆 明 昭 尊 维 德 興 章 龄 廷 篤 筆 照 茂 隆 光 正 允 …

会员博客

人间事—World’s affair

作者:林友赏     当年,新加坡独立了,新加坡人当家作主,‘超级洋人’纷纷离去。曾几何时,他们又回来了……。 本地人才纷纷靠边站。     某公司生产‘香脆土豆’,在产品的包装上清楚标明:       ‘保证采用100 巴仙进口原料!’。 果真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有道是‘同人不同命’。这些年来,本地吹起狂招外国人才的热潮。     于是有中国高科技职员来狮城担任售货员、有菲律宾大学讲师充当家庭‘助理’、有印度会计师出任保安人员……。     千里而来,大才小用,不少还被看成与本地人抢饭碗!     某外国专业人士公开非议他的本地雇主,每月花费两千元特地从老远请他来这里兼任搬运工人。     真是的!肯出这个价钱,哪怕在本地请不到工人?     一日,坐上某外来司机驾驶的公家车。他一路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本地的交通系统赞不停口,至到他认识了汽车COE 的厉害!     他在本地苦干了一整年,不吃不喝,竟然还买不起那张纸。     某人在家乡靠养猪为生,南来本地当‘司机’为活。     一日,他回乡探亲,乡人对他刮目相看。     “我在新加坡当‘机师’”,他说。 林友赏,新加坡出生,本地公民,年近六十。祖母、父亲和姑母约在八十年前由中国福建同安(今翔安)马巷琼头南来。父亲已去世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毕业于立化中学,后考取企业管理文凭。曾在银行业底层工作了三十余年。

会员博客

肠仔头 肠仔尾

作者: 蒋黎金 by Mr Chiang Lay Kim     几年前,’同讯’刊载了一篇赞扬已故李金泉先生的颂文.文里提到一段李先生访问马巷镇时的趣闻. 当李先生听到马巷附近有一个’肠仔头’村时, 他开玩笑的说既然有’肠仔头’, 那么一定也有’肠仔尾’. 果然如他所说, 在马巷附近的同美村就叫做’肠仔尾’. 这是最近我回翔安时所探听到的. 但其实是’塘’而不是’肠’. 闽南语’塘’和’肠’同音, 这真是个笑话.     塘仔头原名叫桐梓村, 但是当地人的土语都叫它做塘仔头. 相传古时候村里有个大水塘,村子就建于水塘进水口处,因而取名塘仔头. 其实, 塘仔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童子头’. 这是我小时候一位解放军军官告诉我的, 由于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不知他的所在, 请教了我的祖父, 才知道这位军官要在塘仔头驻军. 在他的邀请下, 我带领了军车,装甲, 坦克和大炮来到塘仔头, 但由于没有地方停放车辆, 他觉得不便在此驻军而把军队驻在曾林村.     我回乡时曾到桐梓村去参观, 主要的目的是去看我在那里读到五年级的萃英小学, 但可惜旧校舍已被拆除而学校已搬到其他的地点去. 新校舍虽然看起来很宏伟, 但对我来说是生疏的而无法唤起我怀旧的情怀.     为了响应政府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呼吁; 曾林, 桐梓和沈井三村已合资在曾林和桐梓的交界处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 以容纳这三个村里的学生. 当新的学校开始运作时, 三个村里现有的学校将被取代. 由于建校的资金大部份由桐梓村捐出, 学校就由桐梓村来命名. 据我所知学校将保留萃英小学这个名字. Head of the …